“流觞诗社”的文会,设在一处临水的精致园林内。曲水流觞,竹林掩映,倒是颇有几分雅致。此刻园内已是才子云集,锦衣华服者居多,像季言他们这般穿着朴素的,反而成了少数。
那几个纨绔子弟早已到了,正被一群人簇拥着,唾沫横飞地吹嘘着方才的“赌约”,引得周围阵阵哄笑和好奇的目光。见季言一行人进来,那青眼圈公子哥立刻投来挑衅的眼神,仿佛胜券在握。
季言懒得理会他们,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低声对李修文和丫丫交代:“不必紧张,正常发挥即可。记住,我们不是来争强好胜的,是来…教育小朋友的。”他眨了眨眼。
李修文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眼神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丫丫则握紧了小拳头,小脸上满是认真。
张文柏左看看右看看,挠了挠头:“季兄,我…我干啥?”
“你?”季言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文柏啊,你的任务最重要!负责吸引火力,转移视线,用你…嗯,独特的气质,迷惑对手!”
张文柏:“……” 虽然没太听懂,但感觉不是什么好话。
诗会很快开始。主持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儒,规则简单,以“万寿”或“盛世”为题,限时作诗,由在场几位知名文士共同品评,排出名次。
那几个纨绔果然率先发难。青眼圈公子哥摇头晃脑,吟了一首颂圣的七律,
什么“圣主当阳万寿临,九霄瑞霭绕丹襟。”
还有“山河永固承天运,日月同辉仰帝心。”
辞藻华丽,对仗工整,虽然意境略显空洞,但放在这种场合也算中规中矩,引得不少附庸风雅之人叫好:“王公子才思敏捷!”“对仗工稳,气象堂皇!”
“啧,还行啊,起码比预想中背模板的强点。”季言内心点评,“看来家里确实请过好老师,可惜灵气不足,匠气太重。”
接着,他那瘦高个同伴和矮胖子也各自献丑…啊不,献诗一首,水平比青眼圈的稍逊,但也能糊弄一下外行。
三人作罢,得意洋洋地看向季言这边,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
轮到李修文了。他站起身,不卑不亢,略一沉吟,便开口吟诵。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力量——其中“岂独讴歌充辇下,应知耕凿乐边城。”比起几个纨绔,多了一份读书人的忧思和家国情怀,格局宏大,立意高远,用典精准而不晦涩。
此诗一出,满场先是寂静。与纨绔们单纯的歌功颂德不同,李修文的诗将颂圣与对国泰民安、边疆安定、农耕顺遂的现实关怀结合,格局顿开。
品评文士们眼中放光,纷纷议论:
“好!‘岂独讴歌充辇下,应知耕凿乐边城’!此句方见读书人本色,心怀天下,非止于阿谀!”
“风骨卓然!将颂圣落到实处,方是真颂圣!”
“立意深远,非池中之物啊!”
“气象宏大,用典自然,非熟读经史者不能为!”
满场随之爆发出更加热烈的喝彩!许多寒门学子更是感同身受,大声叫好。
青眼圈几人的脸色瞬间难看了几分。
季言内心暗赞:“修文兄牛逼!不愧是靠实力卷上来的学霸!这功底,这格局,甩那些纨绔十八条街!”
接下来,压力给到了丫丫这边。一个小姑娘上场,本就引人注目,更何况还是跟人打了赌的。
丫丫深吸一口气,走到场中。她年纪虽小,但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她想起哥哥教她的那些“顺口溜”,又结合眼前盛世景象,脆生生地开口,连作两首。
其中第一首,以孩童的视角,用明快语言描绘出京城万寿节的繁华与喜悦,而最后一句“升平何以见?童稚笑盈腮”,更是生动、活泼,点出了万寿节升平景象,富有感染力。
观众瞬间被吸引:
“妙极!这画面如在眼前!”
“以小儿女情态写盛世,举重若轻,灵心慧质!”
“‘童稚笑盈腮’!真乃点睛之笔,盛世气象莫过于此!”
第二首,丫丫借园中古松,作了首《咏松呈寿》,借物喻人,以古松历经风霜而苍翠,感念雨露,表达忠诚与祝愿。含蓄隽永,比直白的颂扬高明太多。
品评文士击节赞叹:
“好一个‘独立风霜久,深知雨露全’!寓意深远,托物言志,手法老练!”
“‘莫道微躯小,亦怀倾日虔。’,小小年纪,能有此感悟,难得!”
“此诗可登大雅之堂!”
“此女将来必是才女!”
两首诗一出,满场皆惊!
如果说李修文的诗是沉稳大气,那丫丫的诗就是灵秀天成,各有千秋,但都明显碾压了那几个纨绔!
喝彩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年纪最小、却才华横溢的小姑娘身上。那几个纨绔的脸色已经由青转白,再由白转绿,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