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2 / 2)

“三舅。”

林昭温和地开口。

李三郎猛地一抬头,有些受宠若惊:“哎,昭儿,啥事?”

“三舅若不嫌弃,”

林昭声音清晰地传遍饭桌,“可愿入县衙当个衙役?

虽说没有品级,但总归是吃官家饭,走出去也是个体面人,将来娶妻生子,也更有底气。”

这话比刚才的大掌柜威力更大,无异于平地起惊雷!

衙役!

那可是官府的人!

对他这样一个连字都认不全的乡下汉子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福气!

李三郎激动得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因为起得太猛,差点把身后的凳子带翻。

“我……我愿意!昭儿,我……我真的能行?”

他的声音都在发抖。

林昭笃定地点头:“恩师那里,我已经求过话了。三舅可以直接去县衙寻户房的周书吏,他自会给你安排。”

这是他临走前,跟魏源求的几个人情之一。

一个衙役的名额,对荆州知府而言,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对李三郎来说,却是一辈子命运的改变。

“噗通!”

李三郎双膝一软,竟是直直地朝着林昭跪了下去,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昭儿!三舅……三舅给你磕头了!这辈子给你当牛做马都行!”

没人觉得夸张。

林根和李氏也只是眼含热泪地看着,他们知道,儿子这是在用自己的前程,抬举整个娘家。

这份恩情,担得起这一跪。

安排完这一切,林昭的目光才终于,慢悠悠地落在了坐立不安的二舅妈钱氏身上。

钱氏心头一紧,下意识地低下了头,不敢与他对视。

“二舅妈。”

林昭的语气依旧温和,听不出喜怒。

“读书非朝夕之功,小石表弟既然聪慧,那更要打好根基。

商行学艺之事不急,不如先在村里族学用心读上两年。

若他真有天赋,日后不管是继续科举,还是来商行,都比现在要强。”

他停顿片刻,仿佛想起了什么。

“我书房里还有几本未曾用过的蒙学书籍和一套笔墨纸砚,一会儿让小石表弟带回去。

若有不懂的,随时可以来问我。”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肯定了你儿子的聪慧,给足了你面子。

又指明了道路,读书要先打基础,堵死了你想一步登天、占便宜的念头。

最后再送上笔墨书籍,既是实惠,也是一种态度:我愿意帮你,但你要靠自己努力。

钱氏坐立不安,手里的酒杯握了又放,放了又握。

她听得出来,林昭这是在敲打她。

可偏偏,人家说得句句在理,还给了台阶,让她根本无从反驳。

她只能讪讪地笑道:“昭儿说的是,是……是二舅妈想得左了。我……我替小石谢谢你了。”

至此,一碗水,被林昭端得平平稳稳。

想做事、靠得住的,给一条登天之路。

想投机、占便宜的,给个体面,堵上你的嘴。

在座的都是人精,谁看不出这其中的门道?

李老栓端着酒杯,手微微颤抖,他看着眼前这个神情淡然、从容布局的外孙,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

昭儿的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这些乡下人能理解的范围。

日后,万万不可再起任何攀附算计的心思,只能老老实实地听吩咐,才能跟着喝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