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2 / 2)

\"今宵良辰美景,愿来年与诸君共铸辉煌!请满饮此杯。\"宴席间众人暂卸劳顿,尽享欢愉。

酩酊大醉的刘苍在侍女搀扶下回到后院。几位红颜见状蹙眉,貂蝉连忙与蔡昭姬上前搀扶。

\"诸位爱妻...\"微醺的刘苍目光清明,挥手屏退侍女,\"今夜我们好好叙话。\"

貂蝉略带嗔怪,语气中却饱含关切。

\"无妨,这点酒算什么,我还能继续喝。\"刘苍握住貂蝉纤细的手腕,轻轻将她揽入怀中,嗅着她乌黑发丝间的芬芳。

\"相公......\"貂蝉双颊泛红,虽说早将身心托付于他,仍会羞涩不已。

甄宓撅起小嘴:\"夫君偏心,妾身也要抱抱。\"

刘苍朗声大笑,顺手也将她搂进臂弯。这下众女都不依了,纷纷围上前来讨要拥抱。对这 ** ,刘苍自是来者不拒,细心安抚每位佳人。

最后离开怀抱的是邹氏——那位张绣的寡嫂。两人的关系早已公开,张绣也知自叔父去世后,婶母夜夜独守空闺的凄苦。见刘苍对邹氏有意,念及对方人品贵重,虽心中别扭,终究默许了这桩姻缘。

相处日久,邹氏容光焕发,时常展露笑颜,与貂蝉等人也相处融洽。

刘苍望见中天明月西斜,柔声道:\"夫人,该安歇了。\"罗裳轻解,鸳鸯交颈,说不尽的旖旎风光。

翌日拂晓,刘苍按例早起。古人夜间乏善可陈,寻常百姓不是忙着造人就在准备造人。饶是他体魄强健,此刻也觉腰背酸软,足见昨夜癫狂。

推门而出,正值隆冬。深吸的寒气在晨光中化作白练。忽见院角铁塔般矗立的典韦,笑道:\"辛苦你了。\"

\"护卫主公是末将本分。\"典韦憨厚挠头。他与许褚皆是死士,为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走,随我出城踏雪。\"刘苍忽起雅兴,想去郊外赏景。

光阴无声流淌,触不可及却真实存在。稍不留神,便从指缝间悄然逝去。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距刘苍统御七州已历两载春秋。在此期间,这位雄主未启兵戈,而是励精图治。在众谋士辅佐下,他推行系列新政:以枣祗为农政核心,颁布循序渐进之法,由简入繁,自小及大。百姓响应开荒号召,田间地头日新月异。更有系统嘉奖的高产粮种与番薯藤蔓助益,岁岁仓廪皆丰。

短短两年间,新式作物已遍植各州。每当金秋时节,百姓望着满囤粮食笑逐颜开,再不为饥馑忧愁。新建粮仓如春笋林立,岁入盈余不可胜数。这般丰足景象,既安黎民之心,亦壮庙堂之志——纵遇灾年或启战事,粮秣供给亦无后顾之忧。

论及农政之功,除却系统所赐神物,当首推枣祗。若非其夙兴夜寐躬耕陇亩,安能成就如此伟业?

军务方面,粮草充盈使得全军勤修不辍。刘苍更不时遣劲旅 ** ,首年即肃清七州盗患。加之系统图纸相助,如今年产军械皆锋锐坚韧:陌刀寒光摄人,铁骑甲胄生辉,艨艟战舰林立。现统精兵近六十万,水师发展尤甚,已成 ......

**刘苍并非不愿扩充军力,只是深知兵在精而不在多。昔日曹操赤壁之战号称拥兵八十万,实际却远不及此数。

其麾下最为精锐者,当属陌刀军。此军源于盛唐,威震四方,如今已达三万之众。每一名士卒皆从各军精锐中精选而出,个个魁梧雄壮,力大无穷。

至于铁骑,因刘苍收服诸多外族,得其忠心依附。这些部落归顺后,再无饥馑之忧,近年来几乎无人饿死。而外族勇士自幼精于骑射,故军中铁骑得以大量补充。

重甲铁浮屠虽战力惊人,但因装备过于沉重,难以大规模扩编,仅维持万人左右。能入选者,皆天赋异禀之辈。然铁浮屠虽强,却只适于平原作战,若遇复杂地形,则难有作为。

此外,步兵种类亦齐全,长枪、弓箭、弩兵、盾牌等一应俱全。经两年潜心发展,至建安八年(203年),刘苍麾下军力与势力皆已今非昔比。

放眼天下,曹操已据雍、秦、衮、豫四州,正与马腾争夺凉州。双方鏖战年余,曹操虽稍占上风,却因顾忌刘苍后方突袭,未敢倾尽全力。

刘备方面,自取汉中后,以交换荆州南阳郡为条件,源源不断获取益州物资,实力大增。他采纳陈宫、孟达之策,暂不急于征伐,专事发展。

天下百姓因此得以喘息,暂享太平。然众人皆知,战火终将再起。

“主公,时机已到!”孟达满脸振奋,难掩激动。

一旁陈宫虽面色平静,眼中却闪烁着兴奋之色。

“大哥,还等什么,直接开战便是!”

张飞声如洪钟,嗓门震天响,在一旁不停插话。

关羽眯着丹凤眼,左手缓缓捋着长须,虽未开腔,但眸中精光流转,显然心思活络。

刘备强按心绪。多年颠沛早已将他打磨得喜怒不形于色。

今日孟达慷慨陈词,献上攻取益州之策。

这两载光阴,刘备从未偏安汉中。经他多方游说,益州士族已暗中倒戈,频频输送粮秣,只为保全家族前程。

孟达除联络本土豪强外,更与陈宫日夜密谋:如何进兵,如何周旋诸侯,如何布防扩张......

\"公台、子度,当真时机已至?\"刘备沉声发问。

二人对视颔首,该与刘璋做个了断了。

陈宫令张飞展开重金购得的益州详图,指点道:\"可分两路进军。一自巴西渡河取西充,继而攻德阳;另一路出剑阁,取江油、绵竹、广汉。两军会师成都城下,速战速决。\"

\"若生擒刘璋,再施仁政,益州可传檄而定。\"

这寥寥数语,尽显谋士韬略。不杀刘璋,实因考量其父治蜀之功。虽刘璋多疑,但蜀地百姓安居,贸然诛杀恐失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