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2)

自渡过燕然山后,沿途的鲜卑部落便似人间蒸发。刘苍心知,这些游牧民族定是闻风北迁。此刻他的大军已抵达弓卢水南岸——这条后世名为克鲁伦河的湍流,最终将汇入遥远的黑龙江。

河对岸的狼居胥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山后便是传说中的北海,而山东北麓,正是鲜卑单于的王庭所在。刘苍没有贸然渡河,反而派出了数十队斥候。很快探马回报:北岸山麓间果然埋伏着大量敌军。

\"霍骠骑当年在此大破左贤王...\"刘苍抚摸着冰凉的剑柄喃喃自语。可惜武帝只满足于驱逐匈奴,未能将漠北纳入版图,终致今日之患。他转身喝道:\"召集众将!让奉孝速来帐中议事!\"

军帐内火光映照,众人身裹新制棉甲,围坐取暖。

虽值八月,塞北已有凛冬之势,偶见飞雪漫天。

刘苍指节轻叩案几,目光扫过郭嘉与诸将:\"自讨伐鲜卑以来,已近一载。漠北苦寒远胜幽并,若不尽早攻破单于庭,恐要坐失良机。\"他顿了顿,\"诸位可有速战之策?\"

案上羊皮地图映着跳动的火光。郭嘉拢了拢身上新到的棉袍出列:\"主公,倘若棉衣供给充足,破敌不过旬月之事。\"

帐外北风呼啸,他衣领间却渗出细汗。这棉袍虽不及貂裘华贵,却能抵住漠北刺骨寒意。

刘苍望向帐外飘雪,忽然冷笑:\"鲜卑人年年南下劫掠,不过因漠北难以活命。\"他攥紧腰间剑柄,\"今岁倒要让他们尝尝,何为真正的寒冬。\"

三百里外弓卢水畔,拓跋力微正磨着弯刀。他盘算着如何在风雪彻底封路前,给汉军致命一击。却不知汉军辎重队正押送着成车棉衣,在官道上轧出深深的车辙。

两军并未展开大规模交锋,仅有些许小摩擦。双方都在等待寒冬降临,拖延着时间。

漠北的气温日渐寒冷。由于幽州运来的棉衣优先配给刘苍部队,田豫和张辽的军队不得不暂停攻势,就地扎营过冬。

他们并非不想撤退,而是深知刘苍的处境——一旦撤军,阻截他们的宇文部和段部鲜卑军必定北上,与鲜卑主力合围刘苍。因此,他们必须在此牵制这两支敌军。

然而,天意却狠狠戏弄了鲜卑人。

刚入十一月,刺骨北风便呼啸而至,乌云遮蔽狼居胥山,弓卢水早已冰封。先是冰粒砸落,堆积数寸,随后鹅毛大雪一夜之间没至膝盖。虽然次日雪停,但乌云未散,不见阳光。待到夜晚,严寒加剧,稍有不慎,士兵便可能一睡不醒。

所幸刘苍准备充分,荀彧不仅送来棉衣,还运抵大量煤炭。帐内燃煤取暖,只要通风得当,便无大碍。

可鲜卑军就没这么幸运了。这场极寒来得猝不及防,他们毫无防备。大雪次日夜晚,军中便出现大量冻死者,多是瘦弱营养不良的士兵——饥饿与严寒向来相伴,腹中无食,自然难抗酷寒。

此后数日,阴霾不散,气温持续走低,冰雪久久不化。

冰消雪融需吸热,鲜卑将士无御寒之物,皆蜷缩成团,全无战意。

此刻欲令其执械而战,无异痴人说梦!莫道兵卒,纵是鲜卑诸部首亦难敌严寒,终日蜷于帐中烤火,寸步不出。

便是那外出刺探的斥候,亦三五成群围火取暖,哪还顾得上军情勘察?

至六日,刘苍终有动作!命火头军宰牛烹羊,分飨士卒。纵不得肉者,亦须饮汤数碗。此番刘苍牛羊充足,除缴获自鲜卑外,更有荀彧自幽州调运而来。

河北四州民生富庶,百姓多饲养禽畜,商部更予补贴。是故家家养有鸡鸭牛羊之属。

此时的刘苍,何愁肉食?待将士饱食,即令磨刀擦枪。

众军皆知,主公将攻鲜卑矣!刘苍部众着棉袄、烤炭火,寒威不侵,皆盼早日决战,好归汉土与家人团聚,或可赶及岁除。

集齐三军,刘苍登台高呼:\"弟兄们!这般严寒若在往昔,我等早该退兵。然今有棉袄炭火护身!依某之见,鲜卑人此刻必如丧家之犬,蜷缩帐中瑟瑟发抖!此乃天赐良机,若胜此役,漠南草原尽属汉土!你我皆可返乡过年!这凛冽朔风,实乃天佑大汉!\"

\"将军何必多言!纵赴汤蹈火,末将等誓死相随!\"

\"若非将军,我等早亡于董贼之手!岂有今日棉袄加身?此战必效死力!\"

\"愿随将军平定四海,拓土开疆!\"

刘苍寥寥数语,三军响应如雷。在几个老卒带领下,口号响彻云霄。将士们面颊冻得通红,眼中却燃着炽热忠诚。这声声呐喊,皆是肺腑之言!

\"哈哈哈!!\"刘苍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