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向来出入洛神楼的 ** 名士,早就在莺莺燕燕间探得刘苍虚实。眼见袁军节节败退,连邺城老巢都被端了,许攸摸着空空如也的钱袋,连夜策马北逃。岂料途经观津时,正遇上巡城的大将高览。
更令人惊诧的是,这位袁绍倚重的统帅竟在城垛阴影里低声询问:\"许先生此去,可是要投明主?\"二人耳语至三更,最终带着亲兵直奔乐成。
刘苍大帐内灯火通明,新归顺的两位降将正在沙盘前献策。\"末将愿返观津劝降旧部。\"高览抱拳时,铠甲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许攸则捋须补充:\"张合将军若往武邑,当可事半功倍。\"
案前的地图被烛火映得发亮,标记邺城的朱砂印记鲜艳得刺目。刘苍指尖划过漳河沿岸,忽然笑道:\"不知袁本初醒来,发现枕边人都成了说客,该是怎样精彩表情?\"
刘苍听闻许攸所言陷入思索,觉得此话确有几分道理。原先镇守观津的将领高览在军中素有威望,而武邑城内则驻扎着张合昔日统领的精锐部队大戟士。
他注意到许攸的忠诚度仅有六十八,显然此人并非真心归顺,只是迫于形势才暂时投靠。相比之下,高览的忠诚度高达八十,张合同样保持着八十多的忠诚值。
刘苍对启用高览和张合并无顾虑,唯独对许攸存有戒心。他转而征询郭嘉的意见,郭嘉立即会意出列进言:\"主公,子远此计确可施行,但需做两手准备。劝降之余当令大军严阵以待。袁绍既知邺城失守,必遣重兵反扑。\"
\"待其撤军时势必抽调观津、武邑驻军。若二位将军未能策反守军,我们可趁袁军撤离之际攻城,届时夺取二城易如反掌。\"郭嘉的补充使计策更显周全。
刘苍赞许地颔首:\"善!就依子远与奉孝之策。张合、高览!\"
二将闻声出列抱拳:\"末将在!\"
\"方才军师所言可曾听清?可有胆略一试?\"
二人单膝跪地郑重应诺:\"末将等初投明主,定当赴汤蹈火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刘苍朗声笑道:\"何须以死相报?二位首要保全自身。区区两城怎及良将之贵?但尽人事即可,速速请起!\"这番话语令两位降将深受感动,虽未明言,心里已立誓定要圆满完成任务。
(后续情节提要:张合活捉蒋义渠,两万袁军归顺刘苍麾下)
张合与高览接到军令后,各自整顿兵马攻向两座县城。相较于高览,张合面临的任务更为棘手。
高览先前驻守的观津除他之外并无其他威望卓着的将领,而武邑尚有蒋义渠坐镇。此人武艺虽不及张合,在袁绍军中的声望却与之不相上下。大戟士原由张合统率,自其归顺刘苍后,这支精锐便移交蒋义渠掌管。
张合心知,若大戟士旧部得知自己归来,必定欢欣鼓舞——即便追随他投效刘苍,众人也绝无异议。但眼下最棘手的是蒋义渠。抵达武邑后,他必须设法解决这个障碍。
二人分头行动之际,刘苍亦未袖手旁观,急令黄忠调度张敦部众,整军备战。他欲借此良机彻底击溃袁绍,一举吞并河北四州,成就霸业根基。高览一路势如破竹,观津守军在其劝说下纷纷归降,少数抗命者皆被斩首示众。相比之下,张合的处境艰难得多。
他悄然潜入武邑,藏身于洛神楼,通过此地情报网密召昔日大戟士心腹校尉前来会面。众校尉见到旧主喜不自胜——当年张合统领时,大戟士何等威风!如今虽仍是袁绍麾下精锐,待遇却一落千丈。
\"将军!弟兄们日夜盼着再见您啊!\"
\"自您离去后,我等尽是干些苦差,连断后送死的差事都派给大戟士......\"
\"如今伤亡过半,只剩千余兄弟了......\"
校尉们围着老将军大倒苦水。张合默然长叹。这些他岂会不知?每日翻阅刘苍军中战报时,大戟士的遭遇皆历历在目。但既已效忠新主,便不能再顾念旧部。公私分明,本就是为将之道。
这一天,张合真心感激刘苍给了他招降武邑守军的机会。多年并肩作战的大戟士又能与他同赴疆场,直面昔日敌手了。
\"将军!听说您归顺了新主?带着弟兄们一起走吧!\"校尉张康眼中闪着光,\"袁绍这四世三公根本不把将士当人看,再这样下去大伙都得送命!\"
张合正思忖如何说服旧部,没想到部下们比他还急切。他索性直言:\"实不相瞒,我此番正是奉刘苍之命前来劝降。但蒋义渠坐镇城中,恐怕...\"
\"军中早有人心向刘将军了!\"张康抢道,\"连年败仗,粮饷减半,弟兄们饿着肚子打仗。听说刘苍军中不仅饱饭管够,还时常能喝上肉汤。要不是怕军法处置,早有人投诚了!\"
另一位校尉补充:\"蒋义渠深得军心,与士兵同甘共苦。但只要除掉他,大戟士愿助将军收服全城守军!\"周围校尉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