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用火攻破了江东铁索阵,已夺取皖口。\"
\"如今刘备六万大军正顺江东进,直指建业!\"
太史慈猛地一颤,脸色剧变。
他恍然大悟。
孙策之所以放过他,竟是因为皖口陷落,建业告急。那位江东小霸王不得不仓促撤军,赶回去救援大本营。
\"短短三十日,先取柴桑,再夺皖口,逼得孙策仓皇逃窜!\"
\"眼前这个刘玄德,还是当年北海相遇时的刘备吗?\"
太史慈怔怔望着皖口方向,眼前浮现出初遇刘备的场景。
那时的刘备,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平原县令。
留给他最深的印象,仅有\"重情重义\"四字。
至于文韬武略,实在 ** 无奇。
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县令!
如今竟能斩杀张济,消灭刘表,大败曹操!
更将江东小霸王打得损兵折将,连连败退。
拿下荆州后,更有席卷江东之势!
昔日的小县令,如今已成一方雄主。
\"难道真如传言所说,刘玄德得遇秦姓奇人相助,从此平步青云?\"
\"莫非当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太史慈低声自语,心潮起伏,陷入深深思索。
......
当年盛夏,吕蒙、孙策两路兵马水陆并进,全线退守建业城。
刘备亲率六万大军自皖口东进,直指建业。
沿途虎林、春谷、南陵等长江两岸城池皆闻风而降。
六万大军已进抵建业城西面的牛渚要塞。
夜色降临,中军帐内灯火通明。
刘备召集众将商议攻取建业之策。
帐中摆放着庞统精心制作的建业城周边三十里沙盘。
\"建业城乃孙策在秣陵旧址上扩建的坚城,依江而建,易守难攻。\"
\"此城乃江东命脉所在,主公若能攻破,江东可定。\"
【
“若要攻破建业,必先夺取上游七里处的牛渚渡。”
庞统目光掠过沙盘,继续分析:“孙策残余的水陆兵力,极可能集结于牛渚死守。”
“因此,我军下一步当全力攻克牛渚。”
他对江东地形的熟悉远超旁人——这两年游历江东,不仅结交名士,更将山川险要尽数勘透。
刘备颔首,转向秦牧:“子璟,士元之策以为如何?”
秦牧从容回应:“正合破建业之要。此战唯以兵力压制,水陆并进强攻牛渚。”
见二人意见一致,刘备不再犹豫,正欲与众将敲定作战细节,鲁肃突然出声:“主公,攻牛渚前尚需清除一患。”
他指向地图西南:“泾县太史慈骁勇善战,孙策屡攻不克。若孙策与之联手,其部西进豫章,恐断我军退路。”
刘备神色微凝。
太史慈……昔日共患难的故人。
当年自己不过一介小小县令,谁识刘玄德之名?
(
青州黄巾军围攻北海,孔融无力抵抗,被困于都昌城内,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太史慈孤身突围,奔赴平原求援。
此后,他领兵与太史慈会合,共赴北海,联手击溃黄巾军,解了孔融之围。
经此一役,太史慈的悍勇善战令他印象深刻。
“子敬所言极是。”
“太史子义乃当世猛将,勇猛绝伦,切不可轻视。”
老刘顿时警觉,言语间对太史慈颇为忌惮。
黄忠却斗志昂扬,傲然道:
“区区太史慈,何足挂齿?”
“请主公拨我一万精兵,末将即刻挥师泾县,生擒那厮献予主公!”
刘备捻须沉吟,暗自思忖:以黄忠之能,对付太史慈确实最为合适。
纵观麾下诸将,除关张二人外,陆上交锋恐怕唯有黄忠能压制太史慈。
“军师以为如何?”
刘备难以决断,自然要征求秦牧的意见。
秦牧并未直接回答,反问道:
“主公既知太史慈乃当世虎将,当年北海解围后,为何不将其招揽至帐下?”
“呃……这个……”
老刘面露窘色,一时语塞。
秦牧心知,这一问着实戳中了刘备的痛处。
以刘备当年的处境,遇上太史慈这般仅次于“五虎上将”的猛将,岂会不动招揽之心?
不是不想,而是力有不逮。
究其根本——
彼时的刘备,不过一介平原县令,实力微薄,声名不显,放眼天下诸侯,恐怕得倒着数才能找到他的名字。
太史慈又非未卜先知,怎会料到老刘日后能飞黄腾达?
北海之战后,太史慈便应刘繇之邀,转投江东去了。
【
刘繇身为当世名流,血统纯正的皇族后裔,更是朝廷钦封的扬州牧,其显赫地位远非刘备可比。
刘备倒也自知斤两,未敢贸然招揽太史慈这员悍将,只得目送其奔赴江东。
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扼腕...
\"或许,我与子义将军本无君臣之缘。\"
刘备轻叹一声,给自己寻了个体面的台阶。
秦牧闻言会心一笑,顺着话锋道:\"缘分本就玄妙,聚散无常。昔日主公与太史将军缘悭一面,如今同在江东,岂非再续前缘的良机?\"
刘备神色骤变,急问道:\"子璟此话何意?\"
秦牧从容答道:\"若主公有心,牧倒有良策可使太史子义投效帐下。\"
此言甫出,刘备顿时喜出望外,几乎跃地而起。
事实上刘备何尝不想招纳太史慈。
这位东莱猛将胆识过人,武艺超群。据刘备所知,太史慈不仅步战无双,统领骑兵亦是能手。因其常渡海往来辽东与东莱,更谙水性。
归附刘繇后,经战场磨砺,竟又练就水师统帅之能。如此精通步战、骑战、水战的全才,放眼天下实属罕见。
若非当年自惭形秽,刘备早欲将其收入麾下。此刻听闻秦牧有招揽妙计,怎不叫他欣喜若狂?
\"子璟果真能助我收服子义?\"刘备急切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