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苦肉之计!”
周瑜将最后一策细细道来。
孙策豁然开朗,惊叹于周瑜的精妙谋划。
就连老将黄盖也不由得赞叹。
“公瑾真乃举世无双的奇才!”
“不瞒你说,此前老夫确实对你有所不服。”
“但今日,我黄盖对你心服口服!”
黄盖整了整衣冠,郑重向周瑜行礼。
周瑜微微含笑,故作谦逊,连忙扶起黄盖。
“老将军言重了,区区小计,不足挂齿。”
他故作迟疑,叹道:
“只是老将军德高望重,又年事已高。”
“若当众责罚,恐怕……”
话音未落,黄盖已慷慨道:
“文台公对我有知遇之恩,伯符待我如亲长。”
“孙氏两代深恩,我黄盖为孙家大业,挨几棍子又何妨!”
**
“公瑾不必忧虑,这苦肉计舍我其谁!”
黄盖言辞坚决,周瑜眼底掠过一丝宽慰。
他不再多言,侧目望向孙策。
孙策面色动容,当即向黄盖躬身行礼:“若能夺得荆州,成就孙氏基业,公覆当居首功!老将军如此赤诚,请受我一拜!”
这一拜令黄盖心潮澎湃,再度立誓效死。
计策既定。
周瑜远眺江北夏口,唇角扬起一抹胜券在握的冷笑。
“秦牧,往日屡遭你算计,今日该我落子了。”
“这三步连环,看你如何拆招!”
————
**北岸,夏口军营。**
秋雨初歇。
刘备与秦牧率众将伫立栈桥,静候已久。
南岸鼓噪彻夜,声浪隔江可闻。
不明就里的士卒交头接耳,揣测对岸变故——己方战船未动,江东军何以自乱阵脚?
“主公,船队归来了!”陈到忽指江面高呼。
刘备凝神望去。
火光映照下,四十余艘粮船缓缓泊岸。
船身箭簇密布,宛若荆棘丛生,引得两岸军士哗然。
“孔明之谋,已成矣。”秦牧轻抚袖口,笑意清浅。
诸葛亮神采奕奕地走下船,迈步上前,拱手笑道:
\"主公,亮幸未辜负重托,已向孙策借得十万支箭。\"
\"箭矢尽在此处,请主公验收。\"
言毕转身指向身后满载箭矢的船只。
刘备闻言大喜,连声称赞:
\"妙极!孔明不费一兵一卒便借来十万支箭,当真立下大功!\"
\"来人,速速搬运箭矢。\"
士兵们蜂拥而上,开始卸运箭支。
诸葛亮谦逊地向秦牧行礼:
\"全赖恩师指点,学生方能成此草船借箭之计。\"
\"若非天降大雾作掩护,孙策若用火攻,亮恐有去无回,反成笑谈。\"
秦牧听罢 ** 称颂,只是淡然一笑。
\"主公,这十万支箭我们暂且收下。\"
\"待他日孙策自投罗网时,再原数奉还,如此便两清了。\"
秦牧遥指南岸,语带深意地说道。
刘备闻言心中一动,察觉到话外之音。
孙策自投罗网?
那小霸王好端端的,怎会自寻死路?
思索片刻,刘备突然醒悟,喜道:
\"军师莫非已设下破敌妙计?\"
\"主公且耐心等候,牧料想不日便会有南岸使者来访,届时再详细禀明。\"
这模棱两可的回答令刘备更加困惑。
孙策为何会自投罗网?
南岸使者又为何要来?
这不着边际的话语令众将面面相觑。
便是诸葛亮也眉头微蹙,猜不透老师又在谋划何等奇计。
刘备虽满腹疑问,但深知秦牧向来谋定后动。
于是按下心中疑惑,不再追问,继续静观其变。
北岸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
五日前收到的密报被送到诸葛亮手中。
\"细作探得,孙策两日前已引兵五千离去。\"诸葛亮展开竹简。
\"豫章太史慈聚刘繇旧部自立,扬言进犯丹阳。\"
\"孙策令周瑜坐镇夏口,亲自率军讨伐太史慈。\"
这个消息让帐中众将精神为之一振。
\"孙伯符竟在此紧要关头离开?\"刘备不禁拍案。
众将议论纷纷,难掩喜色。作为江东之主,孙策既是统帅又是猛将,他的离去必然削弱敌军战力。
黄忠捋须沉吟:\"周瑜年少资浅,全仗孙策提携方能统兵。此番骤掌大军,恐难服众。\"
群臣皆以为此乃天赐良机。
刘备追忆往昔:\"当年救孔北海时,曾与太史子义有过一面之缘。此等虎将,惜乎当时备位卑不敢相邀。\"
他感叹道:\"不想今日,子义竟无意中助我一臂之力。\"
帐中无人怀疑这个情报的真实性。
太史慈本是刘繇帐下猛将,当年为报知遇之恩,不远万里渡海来投。刘繇败亡后,其旧部星散,唯有太史慈仍在豫章坚持抗孙。
刘繇麾下将领太史慈接管了其旧部,占据豫章郡南境并自称豫章太守,始终未向孙策投降。
按常理而言,孙策本应先收服太史慈,平定豫章郡后再图谋荆州。
然刘备抢先夺取荆州的举动,迫使孙策仓促出兵,未能先行解决太史慈这个后患。
如今两军在夏口僵持不下,孙策趁机回头对付太史慈,倒也顺理成章。
对此,刘备未曾起疑,帐下诸将亦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