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上下一心(1 / 2)

蓝星,华夏,傍晚时分。

沪市外滩的华灯初次点亮,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披上璀璨的光衣,全息广告牌流光溢彩,勾勒出这座国际都市永不落幕的繁华。

然而,陆家嘴中心上空,最大的公共全息屏幕上,往日的商业广告和娱乐资讯已被一行庄重而醒目的标语悄然取代:

【上下同心,共卫家园。月球前线将士,辛苦了!】

标语下方,是月球“广寒宫”基地和蓝星的实时影像,旁边滚动播放着来自官方媒体的最新通报摘要。

街头的行人步履依旧匆匆,但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抬头望向那些屏幕,脸上少了些平日的轻松,多了份不易察觉的凝重。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并非恐慌,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关切与等待,仿佛整个城市都在屏息凝神,聆听着三十八万公里外的动静。

……

在沪市一个老旧的居民区内,退休老教师赵明德正坐在餐桌前,习惯性地打开那台有些年头的实体电视,调到《华夏联播》。主播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播报:“……火星独立联盟武装力量异动频繁,其先遣舰队已逼近地月空间。我月球‘广寒宫’基地及驻守舰队已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坚决扞卫国家主权与蓝月通道安全……”

画面切换,出现了“承影”、“湛卢”舰队在月球轨道巡航的模拟动画,以及基地官兵严阵以待的简短画面——这些画面都经过严格审查,并未暴露具体部署细节。

“爸,能挡住吗?”

儿子赵斌端着饭碗,眉头紧锁地看着新闻。

赵明德扶了扶老花镜,夹了一筷子菜,声音不大却透着坚定:

“什么时候见咱们的军队掉过链子?我们国家经历多少磨难,不也扛过来了?吃饭。相信国家,相信前线的孩子们。”

他的老伴轻轻叹了口气,把一盘红烧肉往儿子那边推了推:“就是苦了那些当兵的娃,年纪轻轻的……唉。”

窗外,远处商业区的巨型屏幕上,正播放着民间自发组织的“为月球亮灯”活动宣传片,无数楼宇的灯光将组成“月球加油”的字样。

与此同时,沪市大学的露天咖啡馆,尽管天色已暗,但依旧来了不少学生。

今晚的话题不再是风花雪月或学术探讨,而是直指星空。

“我认为,火星这次是倾巢而出,技术代差依然存在,局势很严峻!”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语气激动,挥舞着手臂,“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正视差距!”

“正视差距不等于唱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立刻反驳,她的声音清亮而有力,“而且我们的将士是用生命和智慧在守卫国门,这种精神力量能弥补技术不足!”

“精神力量很重要,但现代战争打的是科技和资源!”另一个学生加入讨论,“关键是我们的反物质能源方面的研究能不能尽快出成果,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熔炉’,就差稳定的反物质能源……”

“出成果需要时间!现在前线最需要的是稳定的大后方和全民的支持!”

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争论,她正是苏风眠,她的声音清晰而且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这里争辩胜负没有意义。我们能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者去献一次血,去官方平台发一条支持的信息!让前线知道,十几亿同胞站在他们身后!”

……

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在最大的社交平台“寰宇网”上,#蓝月同心#、#守望广寒宫#、#月球防线#等话题牢牢占据热搜前列,如同数字时代的烽火台,传递着信心与力量。

官方媒体如《人民前线》、《星辰防御》等,持续发布着经过严格审查但鼓舞人心的消息:“我军已完成战前部署,士气高昂”、“月球基地生活保障充足,民众无需担忧”。

真正动人的,是无数普通网民的留言。

认证为机械工程师的“江城铁匠”写道:“刚加班完成了一批送往月球基地的精密部件检测。保证质量,就是我们对前线最大的支持!月球,顶住!”

美食博主“山城辣妹子”发布了一张红油火锅的照片,配文:“听说月球食堂改良了川菜配方?等你们凯旋,姐请吃最地道的火锅!平安归来!”

历史系学生“金石考古生”的发言带着历史的厚重:“读史明智。华夏五千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团结,是我们这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信任,等待,祝福。”

就连一位Id为“平凡的牛马”的用户也晒出了一张深夜派送外卖的照片,背景是灯火通明的航天相关研究院所:“虽然不懂高科技,但我知道准时把吃的和喝的送到工程师手里,也许就能帮上忙。大家都不容易,一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