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2 / 2)

刘和却皱眉道:\"贤弟举荐之人着实令人费解。单说刘备与公孙瓒乃缑氏山同窗,岂会助我等对抗故交?\"

许衡从容答道:\"刘备胸怀大志却不得伸展。他虽自称中山靖王后裔,但终究疏宗末裔。若大司马以宗正身份为其正名,便是他的再造恩人。但凡明理之人,焉能恩将仇报?\"

......

许衡对刘备并无成见,既不刻意打压,也不特别关注。他推荐刘备辅佐刘虞,纯粹是认为刘虞需要这样的人才。

在许衡看来,此时的刘备尚无逐鹿之心。毕竟人的野心总会随境遇而变化。地位决定立场,自古皆然。若能令刘备为刘虞效力,必能使己方实力大增。

北方诸侯中,唯有刘虞能凝聚北地人心与袁绍分庭抗礼。

面对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声望,纵使刘备、公孙瓒等武将战功赫赫,终究难揽士人之心。

他们尚未具备令一方贤才归附的威望。

......

提及刘虞启用赵云之事,许衡不过是试探性地推荐。

他虽能以恩师张俭之名举荐刘备,却无法解释如何识得赵云。

所幸刘和修养甚佳,并未深究此事。

刘虞本非庸才,可惜强逞武将之能,亲征公孙瓒反致败局。

若不行此昏招,他与公孙瓒之争未必没有转机。

这类人物与刘表相似——长于理政安民,拙于征战杀伐。

治国当效袁术驭孙坚之法:委大将征伐,而后方以粮饷制衡即可。

......

\"另有渔阳田豫,若得机缘,望大司马收为臂助。\"许衡最后又向刘和推举一人。

刘和虽诧异许衡对幽州人才如数家珍,却也不便多问,只是默记于心。

若旁人举荐,他必不屑一顾。但许衡之言,却令他格外重视。

自荆州军北上以来,许衡代表刘表进驻司隶的作为确实令人叹服。

更何况他方才剖析幽州局势鞭辟入里,为刘虞父子筹谋更显赤诚。

面对这般真挚少年,刘和岂能无动于衷?

长谈彻夜后,刘和次日告辞离去。

......

见过许衡,刘和返回己方大营。

此时公孙瓒部尚驻弘农,而刘虞兵马已撤回河南尹。

刘和面见父亲,将许衡所言之事一一详述。

幽州牧刘虞因公孙瓒强逼出兵之事郁郁寡欢,恰逢许衡率部南撤荆州,更觉汉室前途晦暗不明,遂遣长子刘和前往探询荆州方面对护君盟约及朝廷的态度。

未料刘和此行不仅带回荆楚士人的立场,更牵出关乎幽州存亡的要事。当刘和将所见所闻禀明后,这位白发苍苍的州牧竟闭目捻须,陷入长久沉默。以他这般年岁与地位,平素罕有人敢直陈其过,何况出自许衡这等少年之口。

然刘虞性情温厚,虽缺枭雄胆略,却胜在虚怀若谷。他将儿子所述之言在心头反复掂量,终是睁眼发问:\"我儿以为刘伯瑜这番评语,可算公允?\"

刘和谨慎应道:\"孩儿不敢妄断,还请父亲明鉴。\"

见儿子如此老实,刘虞不由轻笑,随即又问:\"你可知为父平生最重哪部经典?\"

\"父亲精研《五经》,尤擅《尚书》《礼记》。\"

\"正是...\"老州牧长叹,\"熟读礼经之人,如何懂得统兵征战?又怎能镇得住那些沙场武夫?刘伯瑜所言,确是一语中的。\"忽又问道:\"那位刘玄德现在何处?\"

刘和回禀:\"据探马回报,这位公孙瓒帐下的别部司马近日常在两军之间往来,每三五日便从我军大营运粮至白马义从营地。\"

\"哦?\"刘虞挑眉,\"既是公孙伯圭同窗,又任别部司马,却甘做押粮之职...若非明珠蒙尘,便是谦逊之人。\"略作沉吟后吩咐:\"下次此人再来,引他入帐相见。\"

两日后,刘备如约来到刘虞军营领取粮草,却被刘和秘密引入主帐面见刘虞。

这位来自涿郡的将领面容俊朗,肤色白皙,生得一对显耳,修长的身形透着不凡气度。

\"末将刘备,拜见大司马。\"刘备向刘虞恭敬行礼。

刘虞打量着眼前这位气宇轩昂的将领,略带惊讶地问道:\"阁下可是涿县刘玄德?\"

\"正是在下。\"

\"听闻足下出自汉室宗亲......是中山靖王后裔?\"

刘备没想到会被问及此事,连忙应是。

刘虞轻抚长须,缓缓说道:\"且将你的籍贯,以及能记得的祖辈名讳......都报与老夫知晓。\"

见刘备面露困惑,刘虞继续道:\"老夫曾在京城担任宗正一职,各郡皇族的户籍名册,都归老夫掌管。你且将祖辈世系细细道来,容老夫为你查证......是否在京中皇族名册留有记载。\"

刘备先是怔住,旋即恍然大悟,心中顿生欢喜。

自西汉立国以来,历经数百年繁衍,刘氏宗亲遍布天下,支系旁出者不计其数。仅在涿县一地,与刘备同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姓族人就不下数十。若放眼整个中山国,打着中山靖王旗号的宗亲更是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