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岁自己也没闲着,时不时接过话筒,用中日双语补充细节:“鉴真大师不仅带来了佛教,还带来了建筑、医学知识,你们熟知的唐招提寺,就是他设计的!”他还拿出手机,给大家看唐招提寺的照片,引来一阵“哇”声。
没过多久,班级摊位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专门从其他教学楼跑过来“打卡”。校报记者也闻风而来,举着相机拍个不停,还采访了郑鹤岁:“同学,你为什么会想到用‘快闪’的形式展示中国文化?”
“因为文化需要‘活起来’!”郑鹤岁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不是放在博物馆里才叫文化,写一幅字、吃一个饺子、听一个故事,都是感受文化的方式。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采访登在校报上后,郑鹤岁成了语言学校的“小名人”,走到哪都有人打招呼:“那个会写毛笔字、会包饺子的中国同学!”甚至有其他班级的老师找他,想让他给学生做“中国文化讲座”。
活动结束后,铃木纱织激动地说:“郑同学,咱们摊位被评为‘最具特色摊位’!都是你的功劳!”她递给郑鹤岁一张图书卡,“这是大家用剩下的班费给你买的谢礼!辛苦你啦!”
郑鹤岁接过图书卡,心里美滋滋的,正好可以用来买急需的日语真题。他不仅靠“文化输出”赢得了认可,还收获了同学们的友情,简直是“双赢”!
晚上,郑鹤岁把文化节的照片发了朋友圈,配文:“用毛笔字、饺子和历史故事,在日本校园‘安利’中国文化,收获满满!#文化输出#留学生活”很快,国内的同学和家人就纷纷点赞评论,妈妈还发来消息:“我家鹤岁真厉害,把中国文化带到日本了!”
几天后,郑鹤岁在组织工作时,“老鼠”随口提了一句:“哎,小郑,听说你们学校前几天文化节挺热闹啊?”郑鹤岁惊讶:“老鼠哥你怎么知道?”“老鼠”含糊地说:“咳,无意中听人聊起的。你小子可以啊,还会写毛笔字做点心。”
而此时的波本酒吧,安室透擦拭着酒杯,目光扫过旁边桌上摊开的一份语言学校的校报,版面上正是郑鹤岁围着围裙包饺子的照片。下次与“老鼠”交接时,他看似不经意地提起:“那个中国留学生,最近在学校里似乎很活跃?”
“何止是活跃!”“老鼠”的声音透着兴奋,“听说全校都知道这小子了,连老师都找他做讲座。这小子,不仅技术好,还挺会‘搞事情’!”
安室透眼中闪过一丝思索——这个留学生,在组织和校园展现出的面貌截然不同。这种强大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或许比单纯的技术更能说明问题……
组织里的讨论就与目前的郑鹤岁没有什么关系咯,现在的他忙着自己的学习生活呢。抱着刚用图书卡换来的日语真题,坐在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宿舍里,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想起奶奶说过的话:“文化不是用具体的事物来宣传的,是在生活的习惯中分享出来的。”现在,他终于做到了。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的毛笔字上,“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郑鹤岁翻开真题,做了两道阅读题,觉得浑身充满了动力——不管是在组织兼职修设备,还是在学校推广中国文化,只要认真对待,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场“文化破圈”,不仅让他在学校站稳了脚跟,也让他在组织里的“存在感”又强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