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长安地宫(2 / 2)

漫长而寂静的时间在黑暗中失去了意义,只有水流掠过耳膜的单调声音、肺脏压迫下的喘息、以及冰冷的岩壁不断摩擦躯体的触感提醒着他们的存在。水的压力、黑暗、狭窄,对心志的考验远超体能的消耗。期间数次,水流前方出现大小不一的岔路孔洞,如同巨兽张开的喉咙,喷吐着混浊的暗流。每当此时,李玄便停止前进,将【地脉视界】张到极限,仔细分辨几股水流中蕴含的细微气息——一股总是带着那股熟悉的、指向性的纯净能量标记。那是来自灵潭的气息,是他们唯一的道标。凭藉着这指引,加上沐青璃在关键岔口微微摇头或是点头,凝聚着仅存神识所指向的方向,他们一次次艰难却正确地选择了通往生机的道路。

不知跋涉了多久(或许是几个时辰,或许是一天一夜?),前方的水流阻力骤然减小!身体四周的逼仄感豁然开朗!

彷佛从狭窄的喉管进入了宽阔的食道!

他们浮出了水面!

水流依然冰凉,但那种刺骨的绝对寒冷减弱了,水中隐隐传来一股温暖的底蕴,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咸的硫磺气息。他们现在身处一条真正**浩瀚**的地下暗河之中!河道宽阔得惊人,如同黑暗中的地下长江,两侧是看不到顶的、高耸巍峨的花岗岩壁,如同史诗般沉默矗立。水流平缓却充满力量,带着沉甸甸的、万古沧桑的岁月气息,坚定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流。空旷的空间里回荡着水流自身的巨大轰鸣,远远近近还有水滴落入深渊的叮咚声,组成一首恢弘而神秘的地底交响。

“这条河……”李玄抹了一把脸上的水,声音在巨大的回音腔中显得格外飘渺,他的【地脉视界】全力感应着脚下这条伟大的水脉流向与更远方城市废墟的残留气息,“磅礴如龙,直通渭水……看这山岩走向、河道人工开凿的痕迹……”他触摸着附近岩壁上一些模糊但规整的人工雕琢轮廓,指尖感受着那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这里极可能就是汉武开凿、隋帝扩建的……‘龙首渠’的遗迹核心所在!”龙首渠,引渭水入长安的血脉,承载着两代帝都兴衰的史诗。脚下的水流,曾是养育百万人口的命脉,如今却成了他们通往死敌心脏的隐秘通道。

得知方向正确,三人精神稍振。顺流而下成为了最节省体力的方式。他们努力维持着漂浮状态,随波逐流,让这条沉睡的地底巨龙,载着他们驶向目的地。

这段漂浮的旅程更为漫长而单调,但也更为宏大。巨大的钟乳石如史前巨兽的獠牙倒悬,有些石笋从河床拔地而起,直刺“天穹”。水下时有巨大阴影缓缓游过,不知是史前巨鱼的遗族还是其他奇特地底生物。空气中硫磺味与潮湿岩石气息始终萦绕。

时间流淌。渐渐地,两岸的岩壁形态开始发生变化。

粗糙原始的天然岩壁,被越来越多的、整齐厚重的**巨大条石**所取代!那些条石经过精细打磨,彼此咬合紧密,虽历经无数岁月,布满深绿色的苔藓和墨色的水蚀痕迹,却依然展现出人力与秩序对自然的征服。这些石壁之上,开始出现残缺的**人工平台**、崩坏的石阶、甚至可以看到巨大而扭曲的**石制兽首雕饰**(似乎是某种镇水异兽),半沉在河床的淤泥里,只露出狰狞的一角。更远处,一些巨大条石垒叠而成的、如同小型码头般的结构探入河中,其上还能看到锈蚀断裂的铁环,似是用以系泊船只。空气中的硫磺味淡去,被一股混合着朽木、沉积泥沙、陈腐的灯油、以及深埋金属锈蚀的复杂气味取代。这是一种属於地下人工遗迹的、积郁了漫长光阴的尘封气息。

最终,前方河道的尽头,一个巨大无比、如同巨兽张口的黑洞显现。

洞口顶端,是超越了自然形成的、绝对的几何直线边缘!两尊硕大无朋、极具震慑力的青铜巨兽雕像,如同守护地狱门户的上古神将,巍然矗立在洞口两侧!那是传说中辟邪除凶的**青铜辟邪**!它们的形态介於狮虎与龙之间,肋生双翼,虽历经千年水蚀,浑身布满铜绿锈迹,爪牙多处断裂,背脊的鬃毛和部分精细鳞甲已被腐蚀得模糊不清,但那空洞的眼窝中(原本嵌有宝石,已荡然无存),依然残留着一丝睥睨众生的威严与守护此地的古老意志!水流在这里形成了一股平缓但明显的吸力,引导着他们向着那深邃无比的入口滑去。

就在那两尊巨大辟邪兽头颅之间的上方,洞口的拱券正中央,坚硬的花岗岩石壁上,深深地镌刻着两个远古字体的古篆大字,笔画遒劲如龙走蛇行,虽被厚厚的水生苔藓和白色钙华沉积物覆盖了部分,但其威严的轮廓依旧清晰无比,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号令之力:

“龙首”!

正是传说中龙首渠进入长安城之下的终极闸口!

找到了!历经千难万险,他们终於抵达了此行的核心目标——长安城的边缘!从黑暗奔流进入人工巨构的通道口!

精神剧震!三人奋起最後的力量,随着水流漂近洞口左侧一处残破的半石质码头。冰冷坚硬的人工石块触手可及。李玄和阿史德元镇率先艰难地爬上岸,再合力将沐青璃沉重的躯体拖拽上来。他们瘫倒在冰冷的石面上,剧烈地喘息,水流顺着身体淋漓而下。

暂时的安全感和抵达目标的振奋,压倒了极致的疲惫。他们挣扎着支撑起身体,打量着这个历史巨作的入口。

眼前是一条宽阔得惊人的地下甬道!地面和两壁皆由厚实沉重的巨大青石板铺就,严丝合缝,虽积着浅浅一层不知积累了多少岁月的浊水和淤泥,却依然展现着当时工程的浩大与精细。头顶是高耸的拱形穹顶,穹顶深处隐没在绝对的黑暗里。石壁上,并非一片光秃,每隔十余丈远的巨大石基座上,都镶嵌着一个凹陷的壁龛,龛内放置着一盏造型奇特的青铜**长明灯**。这些灯并非寻常油灯,其结构精巧,盛装着一种凝固如蜜蜡的、散发着微弱檀香气息的深色灯油。灯芯似乎是用特殊矿物纤维和某种药液浸泡处理过,历经漫长岁月,竟仍有大半的灯盏在幽暗地穴中散发出**稳定但微弱**的黄色光芒!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兵,点缀着这条通往地狱深渊的漫长道路,将巨大的石质甬道照射得光影幢幢,更显深邃阴森。

脚下石板的沉稳,头顶拱顶的恢弘,两侧长明灯的幽幽光晕,取代了溶洞的怪异奇瑰与暗河的原始奔放。这是人类文明刻入地心的森严秩序与久远辉煌,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权力压迫感。

“走!”李玄低喝一声,拖着沉重的步伐前行。

越往深处,这座地底奇蹟的面貌越发清晰。

甬道并非直线,而是出现复杂的分支。巨大的**石闸**封锁着一些侧向的通道,闸门上的绞盘和锁链早已锈死。一些地方有明显的渗水迹象,形成冰冷的滴水幕帘。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开始看到依附在通道壁上或嵌入地面沟槽中的、复杂精密的**水力传动结构**!巨大的青铜齿轮、连杆,虽然静止不动,却也未曾散架,表面覆盖着均匀的黑锈,像沉睡的巨兽骨骼。它们显然是古代利用龙首渠水流驱动的庞大机关系统的一部分,用以升降闸门、运输物资甚至驱动某些防御设施。在一些开阔转角或平台空间,还能找到早已朽烂坍塌的木架痕迹,似乎是存放物料或短暂休憩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