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随心转,判在人间。”
她不懂这八个字从何而来,为何浮现。
可当指尖触及时,胸口竟涌起一阵尖锐的痛楚,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不是记忆,而是使命。
她猛地攥紧玉锁,呼吸微促,眼底闪过一丝近乎本能的冷光,如刀出鞘。
这时,线清走了过来,双手捧着一束新采的噤草——这种草只在含冤者坟前生长,遇风则静,遇冤则鸣。
她蹲下身,将草种入殿前石缝,轻轻覆土。
“从今往后,这里不再叫金銮殿外。”她轻声说,声音不大,却传遍四方,“百姓会称它‘清明台’。”
她取出一根特制银针,在沈青梧左手腕内侧刺下一枚极小印记——并非文字,而是“清明结”的简化纹样,三绕一扣,象征执念不灭、冤情可诉。
“您忘了名字不要紧。”线清眼含泪光,声音微颤,“但只要看见这个结,就知道——您是谁派来的。”
沈青梧怔怔望着那点微红,忽然抬起右手,用那支染血金钗,在地面青砖上缓缓划出相同符号。
一笔,一绕,一扣。
动作流畅自然,仿佛早已重复过千百遍。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这么做。
但她知道——
有些事,还没完。
墨终立于广场尽头,背对初升的残月,身影瘦削如刀刻。
他手中那张空白宣纸在风中猎猎作响,却不见笔落。
众人屏息。
只见他缓缓抬起手,指间缠绕着一缕缕灰白发丝——那是九千冤魂临散前自愿剥离的一缕执念,混以终判之火余烬调成墨浆,凝于指尖。
他并指为笔,蘸发为墨,轻轻一划。
宣纸骤然震颤。
无数面孔自纸上浮现,模糊、重叠、哭泣、呐喊——有被毒杀的宫婢,有战死无名的边卒,有蒙冤下狱的老臣,还有襁褓中便夭折的婴孩。
他们的面容层层堆叠,如同岁月压碎的碑文,最终汇聚成一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
那是沈青梧初入宫时的模样。
眸光如水,尚未染血,未承怨,未负冥途。
可就在这一刻,那双眼忽然眨动了一下——仿佛穿越时空,与现实中的她遥遥相望。
全场寂静无声,连风都停滞了。
墨终低笑一声,声音沙哑却释然:“画尽处,不是结局,是归途。”话音未落,他将整幅画卷投入早已备好的青铜炉中。
火焰腾起,幽蓝如冥灯。
画卷燃烧之际,并未化作飞灰四散,反而在热浪中逆风升腾,灰烬盘旋而上,在半空中凝聚成一行苍劲大字:
“判官无名,因万人有名。”
字成即散,随风飘荡,落入宫墙内外每一寸土地,似誓言,似回响,又似天地共证的铭文。
沈青梧仰头望着那行字消散于晨光之中,唇瓣微启,似要唤出什么名字,或是问一句“我是谁”——可喉间干涩如焚,终究只吐出一口轻雾般的气息。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心口剧痛,也不知道为何眼前总闪过一道熟悉的血痕金钗。
但她知道,那双曾在画中凝视她的眼睛,正是她遗失的一切开始的地方。
夜深,御书房烛火摇曳。
萧玄策独坐案前,朱笔悬于诏书之上,久久未落。
窗外银蝶翩跹而入,翅翼泛着幽光,轻轻落在诏书中央,仿佛在审视这道即将改变王朝律法的旨意。
它静止不动,宛如守誓之灵。
良久,皇帝提笔,抹去原本的御玺位置,改用一方私印——那枚从未用于国事、仅刻有“玄策”二字的玉印。
并在诏书末尾,添上一句:
“此令不因朕意,而因——她曾存在。”
墨迹未干,玉锁忽地在他袖中发烫,烫得几乎灼伤皮肉。
与此同时,偏殿深处,沈青梧蜷卧于榻,额角渗汗,梦呓低喃:
“温让……你还活着吗?”
最南端供奉的一盏小灯,灯焰猛地跳动了一下,像是回应,又像是警告。
黑暗中,无人看见,那支染血金钗正悄然泛起微不可察的红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