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那不是梦(2 / 2)

片刻后,其中一位率先睁开眼,语气笃定:“这停顿,这口气,就是我们那时候给学生批作业,念评语时的样子。想表扬,又怕他骄傲,想说重话,又怕伤了孩子的心,话到嘴边,总要先叹口气。”

另外两位也连连点头。

法官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他最终裁定,该录音虽不能作为直接的遗嘱证据,但其反映的情感状态具有高度真实性,可作为判定老人生前意愿的重要辅助证据。

这场小小的胜利,让陆承安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远不止是收集故事那么简单。

所有支线的信息,最终都如百川归海,汇集到了苏霓这里。

她知道,自己不能再躲在屏幕后面了。

她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驱车前往榕城老年大学。

她没有以“终言计划”负责人的身份出现,而是像一个普通的晚辈,报名参加了下午的“口述史工作坊”。

她选了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手里拿着笔记本,默默地记录着。

轮到黄慧兰分享时,老人颤巍巍地站起身,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老旧的保温杯。

她的声音比录音里更显苍老和激动:“我……我这辈子,一直觉得1987年那晚上的事,是我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梦……风那么大,雨那么响,我可能就是太紧张,听错了。直到前段时间,我在新闻上看到‘终言计划’,看到苏霓这个名字,我才突然觉得,那个梦,可能是真的。真的有人……在听我们这些老家伙说话。”

全场一片安静,只有老人的喘息声。

就在这时,角落里的苏霓缓缓举起了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黄老师,”她的声音不大,但异常清晰,穿透了整个活动室,“我不是记者,也不是来采访的。但是,关于您刚才说的那个梦,我可以告诉您——那不是梦。”

她顿了顿,迎着黄慧兰难以置信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说道:“那个在台风夜里念诗的童声,是我。”

“轰”的一声,现场仿佛炸开了锅,但又在瞬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制下去,化为一片死寂。

黄慧兰呆呆地望着苏霓,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几秒钟后,老人紧绷了一生的谜团豁然解开,她脸上的皱纹忽然舒展开来,露出了一个释然的、孩子般的笑容。

“我就知道,”她轻声说,像是在对自己说,“我就知道,话只要说出口,哪怕是藏在生了锈的铁盒子里,也总会有人替你打开的。”

当晚,苏霓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从书房最深处的柜子里,取出了那本早已泛黄的笔记本。

那是她启动“终言计划”最初的缘起,记录着她最隐秘的心事。

她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借着台灯昏黄的光,写下了一行字:

“原来我不是起点,只是中途停靠的一站。”

她将这行字用手机扫描,没有添加任何语音,直接上传到了专属于她的E001通道,并将文件命名为——“交接仪式”。

几乎在上传完成的同一秒,服务器后台,一个全新的文件被自动生成。

编号:E001006。

标题:现在轮到我来说了。

状态:已激活录制。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回声回路”数据中心灯火通明。

无数被称为“日常回响”的细碎音频,正像夜间涨潮的海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服务器。

负责夜间审核的林晚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正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

但在关掉监控界面前,她习惯性地扫了一眼最新上传的批次列表,一个毫不起眼的新用户Id,和一条时长极短的音频,却让她下意识地停住了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