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谁在给过去盖章?(2 / 2)

三人商定后,一场针对规则的“人民战争”悄然打响。

第二天,林晚带着团队和几台便携播放器,直接来到了巡展现场。

她们没有拉横幅,也没有喊口号,只是在展馆一侧的休息区,设立了一个小小的“聆听角”。

“您好,我们是一个民间记忆保存项目。能耽误您五分钟,听一段真实的故事,并写下您的第一感受吗?”

面对这样的邀请,大多数人都愿意停留。

一个戴眼镜的男大学生听完一位母亲泣不成声地讲述自己儿子在九十年代外出打工致残,却因证据缺失而无法获得任何赔偿的经历后,沉默了很久,拿起笔,在一张卡片上用力写道:“我爸爸也是这样从工地上回来的,只是他没有残疾。我以前总觉得他运气好,现在才知道,那不是运气,是多少个像故事里的人一样的血泪,才换来的一点点进步。”

一名路过的年轻公务员,在听完5号矿难幸存者的录音。

那苍老而沙哑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懵懂的严肃。

录音结束后,老师问他们有什么感想。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手,清脆地问道:“老师,我们可以给这位叔叔写信吗?想告诉他,我们听到了。”

紧接着,视频里所有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想写信!”

馆长的呼吸停顿了。

他看着墙上那一张张稚嫩而认真的脸,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过了很久,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眼神终于变得柔和。

“我明白了。”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布展部门的号码,“立刻在00015号口述史的展板上加一行标注,内容是:本内容经‘公众共评’确认,承载广泛社会记忆共鸣。”

挂掉电话后,他转向赵小芸,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诚恳:“赵女士,请务必把苏霓女士的联系方式给我。我想,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当晚,月光皎洁。

苏霓坐在书桌前,翻阅着赵小芸传来的《人民审阅记录》影印本。

她的手指最终停在了一页上,上面是一行歪歪扭扭的稚嫩笔迹,明显出自一个孩子之手:“老师说历史书里没有这些人,但他们明明活得很用力。”

这句话,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穿透了纸张。

她缓缓合上本子,拿起手机,给陆承安发去一条消息:“明天我去一趟母校,想跟新闻系的学生们聊一聊——什么,才叫真正的信源核实。”

窗外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桌上那支老旧的银色录音笔上。

金属外壳在夜色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像一枚经历过无数次按压,终于悄然生效的印章。

消息刚刚发送成功,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弹了出来。

没有客套的称呼,只有一句朴素得近乎笨拙的问话:

“苏老师,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故事,您……愿意来听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