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将成为他们守护真相的第一道防火墙。
危机暂时缓解,但苏霓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她要的不是生存,而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技术负责人许文澜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动的构想。
她指着屏幕上那些因敏感词而被抹去的历史报道,轻声说:“我们可以让死者开口。”
她提议,利用最新的AI语音重建技术,去复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强行“静音”的讲述者。
她的团队迅速行动,找到了几位早已离世的基层记者的家属,从他们手中征集到了尘封的采访笔记、未发表的遗稿,以及大量亲友的口述回忆录音。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开始模仿这些逝者的语调、停顿甚至叹息,将那些冰冷的文字,重新变成有温度、有力量的声音。
项目上线首日,他们只发布了一段音频档案。
那是一位在1983年因揭露地方粮仓系统性腐败而被革职、最终抑郁而终的女记者的“独白”。
那略带电波杂音、却无比坚定的女性声音,平静地叙述着她当年看到的每一个触目惊心的细节,每一个被威胁的瞬间,和最终选择沉默的痛苦。
这段音频,没有任何商业推广,却在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了两千万。
评论区里,一条被顶到最高的留言写道:“原来,早在四十年前就有人为我们呐喊过,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见。”
声浪传媒的这一系列动作,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就在“复活的独白”引爆全网的第三天,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造访了声浪传媒——高书记。
他没有带秘书,也没有任何随从,独自一人前来。
他将一份用牛皮纸袋装着的复印件放在了苏霓面前。
苏霓打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
那正是当年,她母亲报考播音系时,被相关部门领导进行“组织谈话”的详细记录。
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每一个问题,和母亲每一次不卑不亢的回答,以及最终那个“建议另谋发展”的结论。
“我那时也刚参加工作,就在现场,是会议记录员。”高书记的声音低沉而疲惫,“你说得对,我们这些系统里的人,都太习惯于掩盖、修补和遗忘。但现在,我想做一个补票的人。”
他看着苏霓,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坦诚:“你们想办的那个‘首届民间传媒大会’,放手去做。我以我个人的名义担保,不会有任何部门干预你们的议程设置。”
这句承诺,分量重逾千斤。
大会开幕的前一夜,喧嚣和忙碌都沉淀下来。
苏霓避开所有人,独自一人走进了那座早已被废弃的老电视台第一演播厅。
这里是她母亲年轻时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她童年记忆最深刻的角落。
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旧设备的味道。
她走到墙角那台老式的盘式录音机旁,将那盘承载着她所有执念的Yx期。”
窗外,城市还在沉睡。
天际线上,第一缕晨光正试图刺破厚重的云层,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老电视台演播厅的即兴讲述持续了整整一夜。
天亮时,当苏霓用带着一丝沙哑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亮的声音,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说完了最后一个字,然后,静静地等待着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