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前往海市(2 / 2)

老城区边缘,一片待更新的棚户区被着重圈出发展成果普惠的深水区。

“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郑开叶手中的激光笔如同手术刀,精准点在这些“发展中的烦恼”上。

“这就是我们‘再出发’的起点!孙书记要求我们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长板,我们的智能家居、生态康养、智慧治理,要继续领跑,做到极致!短板,人才配套、乡村特色化、治理精度,必须拿出攻城拔寨的劲头,年底前要见到突破性进展!底板,民生福祉的普惠性、公平性,这是根基,一刻不能动摇!”

一道道指令,清晰、具体、时限明确,如同精准的坐标,将“全域共兴”的宏伟蓝图分解成一个个必须攻占的山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同志们,”郑开叶最后环视全场,声音里带着一种淬炼过的钢铁意志,“黄县的‘高光’,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未来的‘示范’,更需要我们豁出命去干!孙书记看着我们,省委看着我们,黄县十几万父老乡亲更看着我们!有没有信心,把这块‘示范田’种成全国样板?!”

“有!!!” 震耳欲聋的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每一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火焰,那是对领袖嘱托的回应,是对肩上责任的宣示,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挚爱。

郑开叶重重地点点头,大手一挥。

“散会!立刻行动!”

人群如同开闸的洪流,迅速而有序地涌出会议室,奔向各自的战场,脚步声、低语声、拨打电话的指令声,瞬间汇成一部激昂奋进的交响曲。

郑开叶独自留在渐渐空寂下来的会议室,他走到窗边,再次望向远方,夕阳正缓缓下沉,将天边染成壮丽的橙红,如同熔炉里沸腾的铁水。产业新城的方向,塔吊的剪影在暮色中伸展;更远处,黑林乡的群山轮廓在霞光中显得格外沉静。

一个月后,临近年末,省委书记调研的余波未平,黄县上下正按照郑开叶的部署,在“示范田”的新征程上奋力深耕,一个契机,如同命运精心安排的丝线,悄然将郑开叶的目光再次引向海市。

“‘黄县精工智能家居产品要打入欧洲高端市场,需要符合欧盟最严苛的环保和智能安全双重认证。”

在一次县委专题会上,张文峰汇报着产业新城面临的紧迫挑战。

“我们联系了海市一家顶尖的跨国认证咨询公司‘寰宇通标’,他们在欧盟法规解读、认证流程打通方面经验丰富,成功案例很多,但对方要求必须由我方最高决策层带队,进行深度对接,现场考察我们的生产线和管理体系,才能决定是否承接。”

会议室里沉默片刻,郑开叶作为县委书记,行程早已排满,亲自为一个具体项目跑海市,似乎有些“小题大做”。

但所有人都明白,欧盟认证是“黄县精工”品牌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