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长,欢迎欢迎!”
黑林乡党委书记赵大山带着乡班子成员早已等候在简陋的乡政府门口,黝黑的脸上带着局促又期待的笑容。
握手寒暄后,郑开叶没有直接进会议室,而是提出。
“赵书记,不急着听汇报,先带我去乡亲们中间走走,去你们的加工点看看,去山上、河边转转。”
在一家典型的家庭式家具作坊里,郑开叶看到几个中年汉子正挥汗如雨地刨着木板。设备陈旧,粉尘弥漫,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油漆味,作坊主老李愁眉苦脸。
“县长,难啊!现在大厂子压价压得厉害,我们这小本买卖,接点大厂的零活,赚点辛苦钱,最近环保查得也严,这油漆…唉,不达标就得停,可换环保设备,哪有钱啊?”
在另一处依山的小村落,村民们主要靠山吃山,种植些玉米、土豆,采点山货,收入微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拉着郑开叶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期盼
“县长,听说白马镇那边可好了?啥时候咱们这山旮旯也能变变样?娃们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我们这些老骨头……”
郑开叶的心被揪紧了,黑林乡的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产业低端、分散、抗风险能力弱,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守着青山绿水,却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然而,并非全无希望,在走访一处竹林时,郑开叶遇到了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王林,王林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黑林乡继承家里传下来的非遗编制手艺,尝试利用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一些竹编工艺品和环保竹家具在网络平台售卖。
“县长,我们这的竹子品质好,生长快,是可持续的资源,传统竹编手艺也有基础,就是缺乏设计、品牌和销路。”
王林展示着他设计的一些简洁现代的竹灯、竹椅。
“我想做点不一样的,带有文化传承和带有我们黑林特色的东西。”
郑开叶仔细看着那些带着竹节清香的器物,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又去了河边,看到水质清澈,两岸植被丰茂。
“赵书记,这河叫什么?水质监测数据怎么样?”
“叫青溪河,水质常年是二类,上游几乎没污染,好得很!”
赵大山连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