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17章 怎么制衡,从源头来

第117章 怎么制衡,从源头来(2 / 2)

“东南乃我朝海贸门户,情况如何,你细细道来。”

“臣遵旨。”蔡确起身,并未急于罗列数据,而是开门见山:“陛下,东南之利,在于海舶。然臣以为,目前之策,犹似持金碗行乞,未见其大也!”

此言一出,殿内侍立的几个宦官都微微变色,李宪更是心头一紧,暗怪蔡确狂妄。

赵顼却眉头一挑,非但不怒,反而身体微微前倾,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哦?此言何解?细细说来。”

“是!”蔡确精神一振,显然早有准备,他条分缕析,语速加快:

“其一,货源之弊。我等所售,多赖内廷制造局拨付,然其品类、样式、数量,皆由内廷定夺,往往与海外番商所求不尽相符。

譬如,倭国、高丽僧俗,极重我朝佛经、字画、瓷器,然式样需古朴典雅,而非一味追求宫廷奢华;南洋诸国,则需大量坚实耐用的青白瓷、漆器、布帛。现今货品,时有积压,须降价售出,利润受损。

臣恳请,于明州(宁波)、广州等地,设‘市舶司样造作院’,专依海外所需,定制货品,则必能价高一筹!”

赵顼微微颔首,这与他不谋而合,甚至比他想的更具体。

“其二,渠道之锢。现今贸易,多倚赖曹家等少数几家海商,虽稳妥,然易被其挟制。

臣以为,当效仿市舶司,招诱番商,许其直接至指定官市交易,我司以货易其香料、犀象、珍宝,再由其转售海外。

如此,既可减少中间盘剥,更能从番商处直接获取海外诸国虚实动向,一箭双雕!”

“其三,耳目之短。皇城司眼下重于售货取利,然对番商背景、海外政局、物产价格波动,知之甚少。

臣建议,当于各口岸,以客栈、牙行为掩护,设常驻察子(密探),专司打探诸国消息,绘制海图,汇编成册,定期密报。此乃‘因商为间’之策,利尽而情报通,方是长久固本之基!”

蔡确的奏对,层次分明,不仅看到了“赚钱”,更看到了“通过商业活动拓展情报网络、甚至施加政治影响”的巨大潜力。

他的思路,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贸易的范畴,触及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

赵顼听着,心中的惊喜越来越甚。蔡确所言的“因商为间”,与他设想中将商业职能剥离后,新机构应具备的隐蔽性、渗透性不谋而合!

而且,蔡确提出的“市舶司样造作院”、“招诱番商”等具体措施,极具可操作性,显示了他对东南海事和商业规则的深入了解。

“其四,亦是臣最忧者,”蔡确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现今皇城司,商事与缉探混一。

长此以往,恐重利轻义,本末倒置!为求商利,或隐瞒边情,或与地方豪强、乃至番商勾结,则国之耳目塞矣!臣冒死进言,商事与刺探,必须分离!各专其职,各负其责,方能两全!”

这最后一句话,如同惊雷,在李宪耳边炸响,也彻底打动了赵顼!蔡确不仅看到了问题,更直接点出了制度性的要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完全印证了赵顼“明暗分离”构想的正确性和紧迫性。

奏对持续了近半个时辰。赵顼又详细询问了诸多细节,蔡确皆对答如流,数据精准,见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