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14章 日益庞大的皇城司

第114章 日益庞大的皇城司(1 / 2)

“四十万贯!”赵顼几乎要脱口而出。一股热血瞬间冲上头顶,带来一阵短暂的眩晕。这才半年!仅仅是对辽贸易的一部分!

这几乎相当于国库正常情况下一个近十天收入、甚至更长时间的收入!这笔钱,不需要与宰相们争吵,不需要看三司的脸色,完全由他内承库支配!

狂喜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仿佛看到:

河北的流民可以更快得到安置。

王安石的“荒田清查”可以拥有更充足的资金。

他可以用这些钱,秘密资助更多像王安石、章惇这样的干才,推行自己的意志。

他甚至可以为未来的军事改革,悄悄储备一笔“特别军费”。

这巨大的财富,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行动自由和实现抱负的资本。他几乎要立刻下旨,嘉奖李宪,鼓励皇城司再接再厉。

但赵顼毕竟不是昏聩的庸主。短暂的兴奋过后,强烈的理性迫使他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份报告。他开始下意识地进行推演:

成本之谜:“扣除各项成本”?成本是多少?二十五万贯?皇城司的“成本”是如何核算的?

潜伏人员的薪俸、行动经费本应由朝廷拨款,现在是否都摊入了“成本”?这四十万贯的“净利润”,是否已经吸走了本该由国库支付的血?

规模之惧:半年六十多万贯的货值,这意味着有多庞大的商队在运作?需要多少皇城司的密探以商人身份作掩护?

这意味着皇城司在辽国的情报网络,其商业活动的规模和频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这还是以搜集情报为主的间谍机构吗?还是一个以间谍活动为副业的庞大跨国商业帝国?

权力结构的异化:一个机构,当它能够自己创造并掌控远超其财政拨款的巨额财富时,它对上级的依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皇城司的密探们,他们的忠诚,还会纯粹地指向皇帝和朝廷吗?还是会更多地指向那个能给他们带来惊人灰色收入的上司李宪,以及这个能让他们暴富的“商业体系”本身?

当国家发的俸禄不如“做生意”的零头时,谁才是他们真正的衣食父母?

推演到这里,赵顼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他猛地站起身,在殿内急促地踱步。

那些来自后世的、关于“特务政治”的模糊记忆碎片,与眼前的现实猛烈地撞击在一起。

国中之国:皇城司,这个本应是帝国忠诚耳目和爪牙的机构,正在用金钱为自己铸造一个独立王国。

它拥有自己的武装(密探)、自己的财源(贸易利润)、自己的通信网络(情报渠道)。

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志和扩张本能的利益集团。

信息垄断的恐怖:皇城司是皇帝最重要的信息源。如果这个信息源被其自身的商业利益所污染……赵顼不敢再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