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8章 试探与生机

第108章 试探与生机(2 / 2)

景象依然沉重,但已非炼狱。

秩序与希望:官道两旁,虽然仍有大片临时搭建的窝棚,但排列得相对整齐,时有开封府的衙役和厢军士兵巡逻维持秩序。

几个大型的官办粥厂前排着长队,队伍虽然漫长,却少有喧哗和骚动。锅里的粥依旧稀薄,但至少能保证每日一餐,饿殍遍地的惨象已大大减少。

以工代赈的萌芽:赵顼看到,在远处一段淤塞的河道旁,有数百名青壮灾民,在胥吏的指挥下,正在进行疏浚工作。

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挥动铁锹的动作却带着求生的力量。这是王安石、元绛在河北试行“以工代赈”后,在朝廷财力支持下,于京畿地区推广的小规模试点。

参与劳作者,每日能多得半碗干粮或几文工钱,这对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家庭而言,便是活下去的希望。

人市的变迁:那个曾让赵顼心如刀绞的“人市”依然存在,但插着草标待售的妇孺数量明显减少,且询价者寥寥。

一个细节引起了赵顼的注意:一名小吏正在市集口张贴官府的告示,大意是招募健妇缝制军衣、棉被,管食宿并给予微薄报酬。

尽管机会渺茫,但这微弱的官方干预,如同寒夜中的一丝星火,让绝望的气息冲淡了些许。

民间善举:赵顼还注意到,一些粥棚旁,出现了由城内士绅或寺庙设立的“义诊”摊位,有郎中免费为病患诊治。

尽管药物稀缺,但这自发的善举,多少缓解了官府的压力,也让人看到这个社会底层尚未完全泯灭的互助精神。

寒风依旧刺骨,但空气中已不再是纯粹的绝望。一种艰难求存的坚韧,以及极其微弱的、由朝廷努力和民间自发共同维系着的秩序感,开始在废墟上萌芽。

赵顼站在土坡上,沉默良久。他知道,距离真正的恢复还遥遥无期,数十万流民的安置、明春的粮种、可能发生的疫情,都是巨大的挑战。但眼前这一幕。

至少证明了他和富弼、韩琦、王安石等人这半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个庞大的帝国,正在以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方式,勉强扛住了这场浩劫的第一波冲击。

辽使在汴京盘桓数日后,带着一份没有获得任何额外好处的国书,以及对他们这位南朝年轻对手的重新评估,北返复命。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外伤严重但核心未溃、并且表现出顽强求生意志的宋朝。这足以让辽国君臣在下一步对宋策略上,采取更谨慎的观望态度。

赵顼回到大内,在福宁殿的烛光下,批阅着韩绛呈上的、关于如何利用相对稳定的外交局面,加紧向绥州输送越冬物资的奏章。

窗外,是汴京不夜的灯火,而他的目光,却已越过千山万水,投向了北方那片广袤而充满未知的土地。

十一月的危机暂时渡过,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一个脆弱的平衡。河北的元气远未恢复,西北的绥州像一颗钉子,既刺痛着西夏,也考验着宋朝的国力。

辽国的试探虽暂时受阻,但其威胁依然如悬顶之剑。而帝国内部,关于改革路径的争论,也将在短暂的“一致对外”后,以更激烈的方式重新浮现。

这个熙宁元年的深秋,大宋王朝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获得了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然而,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这短暂的平静之下,悄然酝酿。赵顼知道,他的变法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