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02章 流言蜚语上

第102章 流言蜚语上(2 / 2)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市井之言,虽多荒诞,不足为信。然其言亦非全无因由。”

他顿了顿,继续道:

“《春秋》之大义,在于责君。陛下罪己,乃是人君遇灾知惧之正道,天下臣民皆应感佩。

然,罪己之后,更当修德践行,以实应天。如今河北疮痍未复,生民困苦,正该是轻徭薄赋、偃武修文之时。

若此时仍执着于边功,倾天下之财以筑一城,虽曰自卫,其举动之巨,难免引人侧目,恐非所以答天戒、安民心也。”

他并没有直接指责皇帝,而是从更高的“天道”和“治国之道”的层面进行阐述:

“为国者,当以仁信为本。西夏若果有和意,我朝亦当示以诚信,探其虚实,岂可一味恃强,徒然消耗国力,令内外之人心疑惧?

老夫非谓绥州当弃,然事有轻重缓急。当前之急,莫过于内修政事,抚恤灾瘵。边备固不可弛,然亦当量力而行,不可过度,以致本末倒置。”

司马光的这番话,很快就在其交友的圈子和仰慕他的太学生中流传开来。

他虽未明言支持流言,但其论述的核心——“罪己之后更应修德息兵”、“当前应以内政为先,边事需量力”——却在客观上为那些质疑赵顼边境政策的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性”的外衣。

这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诽谤”的市井之言,竟也带上了几分“忠言逆耳”的色彩。

福宁殿内,赵顼通过皇城司的密报,清晰地掌握着这一切。他看着李宪呈上的、记录着市井流言和司马光等人清谈内容的纸条,脸色阴沉得可怕。

他用力将纸条揉成一团,紧紧攥在掌心,指节发白。

“好一个‘修德践行’!好一个‘量力而行’!”他几乎是咬着牙低声说道,“西夏、大辽,其心可诛!还有朝中这些……”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明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谣言,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战和心理战。

敌人不仅在边境上虎视眈眈,更在试图从内部瓦解他的意志,离间他与臣民的关系,束缚住他试图变革和自强的手脚。

“想用流言和‘大义’来逼朕退缩?休想!”赵顼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决绝,“绥州城,朕一定要筑成!想要战争的不是朕,而是那些始终亡我之心不死的豺狼!”

然而,他也深知,面对这无形的刀剑,单纯的愤怒和强硬并无太大用处。他需要更巧妙的手段来应对,既要稳住朝局民心,又不能坠入敌人设下的舆论陷阱。

秋意渐深,汴京的夜空繁星点点。但在这静谧之下,一场围绕帝国未来方向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赵顼知道,他面临的挑战,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