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边境,
朔风卷着黄沙,日夜不息地拍打在军营的毡帐上,发出“呜呜”的呼啸,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中军大帐内,却与帐外的凛冽截然不同。
炭火盆里的银骨炭燃得正旺,映得帐内暖意融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烟与茶香。
英国公身着一身玄色软甲,卸了头盔,露出鬓边几缕霜白,正斜倚在铺着厚毛毡的坐榻上。
他抬手端过一旁侍女刚沏好的红茶,青瓷茶盏入手温润,茶汤清亮,氤氲的热气拂过脸颊,带着清雅的茶香。
轻轻啜了一口,甘醇的滋味在舌尖化开,一路暖到腹中,连日来处理军务的疲惫仿佛都消散了些许,爽啊~
说实在的,当初在朝堂之上,英国公面对赵祯夸下海口,愿领兵出征,抵御西夏时,他心中那股热血几乎要冲昏头脑。
满朝文武的瞩目、天子的殷殷重托,让这位戎马半生的老将瞬间燃起了久违的豪情,只觉得纵使前路艰险,也定能马到成功。
可等他下朝回家后,那股子上头的热血渐渐冷却,一股难以言喻的惶恐便悄然爬上心头。
在他的心里,对于西夏骑兵的战斗力可谓是十分地清楚,
他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便是二十几年前,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那三场大败。
黄沙漫天,尸横遍野,西夏骑兵的铁蹄踏碎了宋军的阵列,也踏碎了无数将士的性命,更在他心底刻下了深深的阴影。
西夏骑兵来去如风,弓马娴熟,冲击力极强,而如今大宋禁军的这副吊样,早已没了当年的锐气势头,
军纪松弛者有之,贪生怕死者有之,军备废弛者亦有之,
这般模样,别说主动出击大败西夏骑兵,能在战场上勉强守住防线,不被冲垮,就已是万幸。
也正因如此,此次出征,英国公几乎是倾尽全力,将朝堂上但凡有点真本事的将领都一股脑地带了过来。
他实在是怕了,怕这次自己这把老骨头栽在西夏手里,不仅辜负了天子的信任,更落得个晚节不保、遗臭万年的下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千阙主动请缨,提出率领三万骑兵,
绕道西夏后方,断其粮草补给,袭扰西夏边境城池,
以此来牵制西夏主力时,英国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
在他看来,千阙虽是年轻,却有着惊世骇俗的军事才能。
能够短时间内就平定了南方叛乱,同时,更是趁势挥师南下,一举覆灭了反复无常的交趾国。
这份战绩,放眼整个大宋朝堂,都是无人能及。
英国公深知,千阙的军事素养,远在自己以及手下这些将领之上,千阙的这个提议他必然是要采纳的。
至于英国公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本身就只是一个军事素养比较平庸的武官,
当年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大败之前,英国公还没有如今的地位,只是当时的一位普通的将领,
当时的大宋朝堂之上,也是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的,
可谁也没想到,那李元昊狡诈多端,西夏军也悍勇异常,宋军将领或因轻敌冒进,或因指挥失当,接连惨败。
那些能征善战、身经百战的老将、猛将,不是在战场上力战殉国,便是战败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李元昊下令斩杀。
经此三战,大宋的武将群体几乎被一锅端,彻底断了代。
老一辈名将折损殆尽,年轻一代尚未成长起来,朝堂之上,竟一时找不出一个能扛起武将大旗的人物。
而英国公,恰恰是那个旧时代的“幸存者”,他便顺理成章地被推了上来,成了勋贵们的领头人。
当时的英国公运气很好,他率领的两万禁军,当时是被赵祯派去支援定川寨的,结果,还没等英国公率兵赶到,
当时的宋军主将因决策失误,直接中了李元昊诱敌深入的计谋,同时还被切断了后勤,
最终,这批宋军被围困,水源也被切断,直接受到了歼灭性打击,全军覆没,主将也当场战死殉国,
英国公就是在就是在率兵支援定川寨中途,遇到了被打散逃回来的溃兵,这才知道定川寨失守被李元昊攻破的消息,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英国公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当机立断,下令大军原地扎营休整,同时派人收拢从定川寨逃回来的溃兵。
当然了,这绝对不是英国公胆小,不敢前去接着跟李元昊打,因为英国公心里清楚,
当时的李元昊已经占据了定川寨的有利地势,西夏军更是连番大胜,士气正盛,锐不可当。
自己率领的两万禁军,长途奔袭,早已是人困马乏,此时贸然前去,无异于以卵击石,大军到了那里,也只是给李元昊送菜罢了。
随后,英国公又派人前往汴京,通知朝廷定川寨已经失守的消息,
朝廷得知后,便派人通知了英国公,让他原地待命,等着朝廷派去的和议使团,让英国公护送和议使团安全到达边境与李元昊和议。
待英国公护送和议使团到达边境之后,大宋的和议使团又与李元昊扯皮了两年的时间,这才定下来最后和议的核心内容,
政治方面,西夏李元昊答应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
但李元昊在西夏国内仍沿用皇帝制度,形成“外王内帝”的局面。
经济方面,宋朝每年给予西夏“岁赐”,包括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再加上节日回赐等,合计每年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
边境贸易方面,大宋答应重开边境的榷场,如保安军、高平寨,
恢复与西夏的互市贸易,双方划定边界,约定对逃亡人口互相归还。
不过,庆历和议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对当时的宋夏双方而言可谓各取所需,但同时也为双方都埋下了长期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