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整,负一层的应急灯准时闪了两下,像在报时。
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背着电脑包的瘦高男生停在箱子前。他冲张喜点点头:“张叔,我来更新坐标。”他就是林克己,信息学院大二学生,也是“张喜失物招领处”的技术顾问。
林克己把平板放在箱子上,打开了他手绘的校园地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像星空一样闪烁,他指着不同的区域解释:
- 食堂门口:饭卡 47%
- 图书馆沙发:耳机 23%
- 男寝走廊:袜子 18%(未配对)
张喜看着“未配对”三个字,笑得直摇头:“这词儿用得妙,比我说‘单只’好听多了。”
“数据驱动嘛。”林克己推了推眼镜,又点开一条曲线,“而且袜子的丢失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冬天走高,夏天回落。”
“那是因为冬天袜子厚,掉了不容易发现。”张喜经验十足地补充。
两人一唱一和,像在主持一场小型发布会。
“对了,张叔,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吗?”林克己问。
“有,”张喜一拍大腿,“女寝楼下新增——蟑螂机器人2只。”
林克己愣了两秒,默默在地图上把“Roachbot”标注为“可移动失物”,并设置了一个会“溜达”的小红点。
“张叔,我还想做个小程序,让同学扫码就能上报失物。”他兴致勃勃地展示着自己的构想,“我把高频失物区做成热区图,再给每个区域配上一句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