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1 / 2)

显然,曹操剩余的十万兵马必定想从东莱郡走水路突袭沓氏。

但陈宫并未急于传信——时间已来不及。广阳郡距辽东郡南侧太史慈的驻地太远,等关羽与曹操的战报传到手中时,信使已耗费近一日。

曹操的水路大军即便稍慢,此时也快抵达。即便相差一两日,送信也毫无意义。

不过陈宫毫不慌张。他清楚青州军的战力,但太史慈驻守的辽东郡南侧仅需防范东莱郡这一条路线。

太史慈乃大将之才,玄菟国水晶训练营的弓箭手皆经他 ** 。赤羽卫与蓝羽卫因天赋差异,均能大幅提升实力。

更令陈宫安心的是,太史慈麾下有五万赤血军,其中三万为赤羽卫。青州军战力虽与赤血军相当,箭术却远不及——否则曹操若有同等箭术,赤血军岂能抗衡?

曹操二十万大军中仅三万弓箭手。若其箭术超群且数量压倒海阳城赤羽卫,骑兵冲锋毫无意义:三轮齐射便足以让赤血军折损殆尽,何必再 ** 相接?

洛阳城墙之上,赤羽卫凭借地利略占上风。

然而曹操三万青州弓箭手以量取胜,每轮齐射便多出三万箭矢。

即便双方箭术相当,当赤羽卫歼灭两万敌军时,自身也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空荡荡的城楼,届时何以据守?

此等浅显战术,即便庸将亦能洞悉,何况曹孟德?

若真以弓箭见长,何须遣步卒送死?

陈宫据此断言:青州射手实力尚不及洛阳普通黑羽卫,更遑论经太史慈特训的玄菟赤羽。

这些精锐不仅本身箭术超群,更配备公孙氏特制的丈二强弓。

弓劲则箭疾,射程自然远超寻常。

如此算来,青州射手安能匹敌?

自曹操雄踞青兖二州,辽东沓氏沿岸便筑起百米一哨的警戒网。

赤血军士忠诚无二,昼夜守望从不懈怠。

故陈宫此刻胸有成竹,虽前番海阳之失令赤血军折损,智者却能明辨过失而不乱方寸。

仍遣快马星夜传讯太史慈,务必拦截驰援海阳的蓝星军。

此番若再有闪失,他日何颜面对主公刘玄?

曹操命部分兵力增援太史慈驻地,此时海阳城守备空虚。

陈宫调配五六万蓝星军驻守海阳城后,立即撰写战报发往洛阳。

辽东郡南端的沓氏城海岸线,夜晚依旧灯火通明,每隔百步便有一座哨塔,火光连成一片,映照出数百米的海面。

突然,漆黑的浪涛中浮现出船只,借着夜色掩护逼近海岸。

夜袭自有其优势:便于隐匿行踪,涨潮缩短航程,守军夜间警觉性较低。若能延缓敌军察觉时机,登陆伤亡将大幅降低。

夏侯惇原计划若沓城外围防守松懈,白昼亦可强攻。但谨慎起见仍选夜袭,此刻目睹密集的哨塔火光,印证了他的判断。

然而当数百战船闯入光照范围时,数十座哨塔骤然响起号角,顷刻间上百座哨塔同鸣,声震夜空。

太史慈闻声跃起,利甲披身。尽管刘厚赏不断,但武将更渴望在沙场建功。

驻守海岸的这些年,他极少返回仅距二三十里的沓氏城——此处正是青州东莱郡敌军最可能登陆的要冲。

为把握瞬息战机,太史慈直接在滩头扎营,将赤羽卫的远程优势化作御敌屏障。

赤翎军驻扎在海边,可以迅速应对袭击。敌军船只尚未进入弓箭射程范围时,赤翎军已能发动攻击。

配备重型箭矢的他们甚至能击沉小型敌船。这个时期的海战船只尚未发展成熟,孙策的江东水师还未崛起,特殊战船技术仅掌握在他手中。

身处大汉疆域南北两端的孙策与曹操,自然难以交流造船技术。因此当时并未建造大型战船,远海作战并非必要。

太史慈为及时防御,选择在开阔地带扎营而不入沓氏城。经过多年等待,终于迎来东莱郡部队的进攻。

号角响起时,赤焰军已在营外快速集结。这支从不卸甲的部队展现出惊人效率,令太史慈赞叹不已——刘玄培养的这支精锐堪称大汉最强。

随着大部分号角声停息,仅剩几处哨塔仍在鸣响。太史慈立即将三万部队分组,派赤焰军千夫长率领各部赶赴仍在鸣号的哨塔方向。

持续鸣响的号角正指示着敌军来袭方位。

殿后的夏侯惇原以为夜色能掩护部队行踪,未料上百号角同时响起,暴露了行踪。他不解为何长期无战事的守军仍保持高度警觉。

当部队距岸边尚余三百步时,夏侯惇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