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2 / 2)

\"待援军抵达,吕、典二将须配合华将军发起总攻。\"

\"主公有令:此役重在瓦解敌军有生力量,四十万士卒方为关键。\"

\"若有小股溃逃,不必穷追不舍。\"

\"只需困住主力部队,逐步蚕食,敌军必将分崩离析。\"

\"如此既能减少我军伤亡,又可收编更多降卒。\"

\"这才符合主公认定的战功,望诸位将军谨记!\"

张辽言毕,目光不经意掠过吕布。这位足智多谋的统帅经过昨夜深谈,已摸清诸将脾性。其他将领尚可,唯独吕布隐隐显露不服之色。

担心吕布贪功冒进,张辽特意搬出刘玄加以震慑。果然,听闻此言后,吕布原本的盘算顿时消减了大半。

吕布对自身战力及麾下黑湮狼骑、黑湮铁骑有着绝对信心。在统帅天赋加成下,四万精锐对阵十万敌军亦非难事。他原想趁陈伟、华雄率步兵主力抵达前,联合好战的典韦发动数轮强攻。

然而听闻刘玄尤其重视收编降卒时,吕布当即放弃原定计划。张辽所言若涉及其他或存疑,但提及刘玄偏爱降卒一事绝无虚言——无论西凉军还是昨日溃兵,只要肯降,刘玄必下令优待。

吕布心中并无芥蒂。张辽早已阐明:降卒收编越多,返洛阳后战功封赏愈厚。只要战功可期,具体战术皆可调整。此论虽非刘玄亲口所述,却深得张辽认同。

刘玄志向远非董卓之流可比,其志在问鼎天下。故广纳降卒为己用,实为奠定霸业根基。能招抚大批降兵者,当记首功。

诸将领命后,即刻率部向陈留进发。张辽留守数千黑湮军镇城,亲率三千精锐押运粮草辎重。虽士卒皆配随身干粮,然为防诸侯联军重振旗鼓——若其当真集结四十万大军反扑,届时当以袭扰周旋为主,避免正面决战造成重大伤亡。

且陈伟、华雄步兵行军速度可进一步提升。虎牢关距陈留诸侯大营不过一日常规行军路程,骑兵急行半日可达。曹操昨夜黄昏溃退时已人困马乏,必在虎牢关附近临时营地休整。然以其过人的危机嗅觉,曹刘联军定不会久留,必待后续主力抵达方敢再动。

夜色深沉,曹操率领的部队刚刚经历恶战,将士们早已精疲力尽。

若是连夜行军,速度必然十分缓慢,至多保持平常的进军节奏。

张辽在黎明时分便整军向陈留进发,凭借骑兵的迅捷优势,完全能够及时赶到战场。

即便诸侯联军要解散,至少也需要一两天时间,完全来得及。

就在张辽调兵遣将、开始进军的几个时辰之后。

曹操才率部抵达陈留驻军营地,整个过程与张辽预料的相差无几。

但曹操刚踏入陈留地界,就立即派出传令兵调集兖州十万大军,命其在诸侯大营附近集结。

曹操心里清楚,自从十余万大军被俘,诸侯联军已无实力与刘玄正面抗衡。

当初号称的十六路英豪联盟已然名存实亡,百万雄师如今仅剩四十余万。

此战之中,曹操与刘备几乎没有任何失误。

若真要追究责任,那只能是刘玄的士兵太过强悍,亦或是袁绍与其他诸侯的过失。

倘若联军倾巢而出,七十余万大军怎会惧怕两侧高地不足万人的弓箭手?

按实际战况推算,冲锋时虽在两翼箭雨中折损十万兵马。

但仍有六十万大军可攻上虎牢关城墙,刘玄根本无力招架。

刘玄区区十万兵马再精锐,又怎能全歼六十万大军?六十万人的鲜血足以染红半座城池。

这绝非曹操、刘备或任何理智之人能够相信的结果,此战之过,全在袁绍。

曹操之所以紧急调集军队,是因为自己带来的部队已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既然讨伐反王刘玄的计划已不现实,至少要讨回些本钱,彻底败坏袁绍的名声。

但要撼动手握十万雄师的袁绍,必须要有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才能站稳脚跟。

征讨刘玄之役折损惨重,数万将士殒命沙场,所谓十六路联军百万雄师已成泡影。

曹操平生最恨的,莫过于困境中遭人背刺。

若非各路诸侯齐聚于此,他恨不能当场诛杀袁绍。但此时发难既悖情理,更会引发众诸侯猜疑——谁不担心曹孟德意在将所有人困杀陈留?

眼下铲除诸侯时机未至,曹军实力亦力有不逮,否则曹操定要让袁本初命丧此地。

既不能除之而后快,便只能先毁其清誉。

军帐内,接到战报的袁绍面如寒铁,立即召集闲置诸侯议事。当信使将败讯传遍各营时,众诸侯无不骇然失色。

谁能想到,统帅三十万大军的曹孟德与刘玄德,竟落得仅剩数百亲卫仓皇逃回?各路诸侯不敢耽搁,纷纷预感大事将至。

昔日意气风发的十六路诸侯,如今营帐内只剩颓败之气。端坐上首的袁绍让整个军帐更显凝重。

除了指责曹操无能之辈,不少诸侯暗自庆幸:当初抽调三十万兵马时,幸而袁绍未点自家部曲,否则这般折损谁能承受?

\"此战因何溃败?据报曹军曾攻上虎牢关墙头,为何突然鸣金收兵?\"袁绍字字带恨,几乎咬碎钢牙,\"曹将军若给不出合理解释,休怪军法无情!\"

纵使袁本初素来优柔寡断,也知十万降卒落入敌手意味着什么。双方兵力此消彼长,若刘玄整编降卒,莫说攻取洛阳,就连再战虎牢关都难如登天。

如今讨逆联盟名存实亡,再无剿灭刘玄之力,袁绍怎能不怒发冲冠?

倘若诸侯联盟就此分崩离析,世人必将知晓袁绍统领百万雄师竟未能攻克虎牢关,徒留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