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炮兵会打出一轮轮“徐进弹幕”,炮弹的落点如同移动的栅栏,紧咬着日军后卫部队的脚跟,将试图建立阻击阵地的日军炸得人仰马翻。
当发现日军车辆或人员聚集点时,105乃至155榴弹炮会进行一轮急促射,瞬间将其化为火海。7“牧师”自行火炮更是凭借其机动性,敢于前出到更危险的位置,对日军进行直瞄或半直瞄射击,效果显着。
楚南河的第七军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突击能力。以连、营为单位的装甲特遣队(由4“谢尔曼”坦克和搭载装甲步兵的3半履带车组成),沿着公路网快速突进。
他们并不总是从正面强攻日军严阵以待的后卫阵地,而是利用其机动性,寻找日军行军队列的侧翼,如同一把把热刀,猛地切入!坦克用机枪和火炮横扫行军队列,半履带车上的步兵则下车作战,将日军的行军队列切割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对于已经完全失去组织、溃散的日军小股部队,坦克甚至直接碾压过去,履带下血肉模糊,场面极其震撼,也彻底摧毁了残敌的抵抗意志。
王大山手下的特战小队(包括江枫、陈默所属单位),在这场追击战中化身为无处不在的“幽灵”。
他们利用速度,渗透到日军纵深,专门寻找并袭击日军撤退部队的临时指挥所、电台车和通讯枢纽。一次精准的伏击,可能就让一个日军大队失去指挥,陷入更大的混乱。
他们重点关注日军的后勤车队和野战医院。炸毁运载油料、弹药和食品的卡车,远比消灭几十名步兵对日军造成的伤害更大。袭击野战医院,虽显残酷,却极大地加剧了日军的恐慌和非战斗减员。
他们在夜间用冷枪狙杀日军的军官和哨兵,在日军营地周围制造声响,散布谣言,让日军撤退部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根本无法获得有效休息,体力和精神都濒临极限。
李锦身处后方司令部,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地图。他深知“归师勿遏”的道理,也明白己方部队在经过苦战后已成疲兵,后勤线也在拉长。
他为各路追击部队划定了明确的“终点线”,依托某条易于防守的河流或山脉。命令部队,一旦抵达此线,或遭遇日军有组织的、强有力的预备队阻击,立即停止前进,转入防御,巩固既得阵地。
他严令各军、师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相互策应,绝不允许任何一支部队为了贪功而脱离主力,孤军冒进,以免被日军反击部队“包饺子”。
此次追击的主要目的,并非歼灭日军新的重兵集团,而是利用其溃退的混乱,最大限度地杀伤其有生力量,摧毁其技术装备,并收复之前被日军占领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地区,为第五战区建立更有利、更稳固的防御态势。
追击行动持续了约一周。在这七天里,中国军队以高昂的士气和娴熟的战术,给予了撤退日军沉重的打击。当追击部队最终在李锦划定的新防线停下脚步时,他们身后是数十公里新收复的国土,面前是惊魂未定、损失惨重的日军。战场上遗留了大量的日军尸体、被击毁的车辆火炮、以及来不及带走的各种物资装备。此轮追击,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豫西鄂北会战的战果,更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收尾,彻底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也让日军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在此区域轻易发起大规模进攻。第五战区的防御态势,由此得到了根本性的巩固。
至此,豫西鄂北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役,日军两个师团几乎被全歼,技术装备损失惨重,其战略进攻能力遭到沉重打击,在华中战场转入战略守势。中国军队,则通过此战,证明了其具备在正面战场上歼灭日军重兵集团的能力。
战后,重庆方面颁发了大量的嘉奖令。所有参战部队,从第五战区的阻击部队到驻印军的攻坚主力,均获得了表彰。阵亡将士被隆重追悼,伤员得到全力救治。
针对战功最为卓着的驻印军系统,奖励尤为丰厚:
李锦,指挥若定,功勋盖世,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声望达到顶峰。
孙立人、楚南河、梁卫国等高级将领,均获得等次最高的宝鼎勋章或云麾勋章。
王大山、周振邦、陈启明、张维扬、林风眠、徐文博等直属部队主官,以及陈默等一线战斗英雄,均按其功绩获得了相应的晋升和奖章。
所有参战官兵,均获得了额外的薪饷和实物奖励,士气空前高涨。
战役结束约一月后,正当部队进行休整补充时,一封来自重庆军政部的绝密命令,送达李锦手中。命令内容石破天惊:将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及所属有功部队,合并整编,成立一支全新的、高度机械化的王牌战略突击力量——【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机动兵团】(“擎天”兵团),作为中央直属的战略预备队。兵团司令部设于后方重要基地,立即开始全面换装美械和为期三个月的强化整训。(虚构,请勿当真)
“擎天”兵团详细编成与主官任命如下:
总司令: 李锦 上将 (原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全权负责兵团作战指挥和建设,晋升一级上将)
副总司令:
梁卫国 上将 (原第二集团军司令,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兵员补充、与地方协调及内部治安,其稳健作风确保兵团根基稳固。晋升二级上将)
孙立人 上将 (原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一军军长,主要负责部队作战训练、军事教育、战术研究及新兵整训,以其严苛标准锤炼部队战斗力。晋升二级上将)
楚南河 上将 (原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七军军长,主要负责装甲兵、炮兵、工兵等特种兵建设与发展,以及未来大规模装甲突击战术的研究与演练,是兵团的钢铁拳头。晋升二级上将)
沈德威 上将:(原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二军军长,负责作战计划、防御体系构建与战场工事指导。发挥其“磐石”专长,负责整个集团军的作战预案拟定、战场勘察和防御体系的规划与验收,晋升二级上将)
参谋长: 陈瑜 上将 (原第一集团军参谋长,经验丰富,思维缜密,负责协助李锦处理日常军务、制定作战计划、协调各部队行动。晋升二级上将)
副参谋长:
方维岳 中将 (原第一集团军副参谋长,精通后勤与参谋业务,分管后勤、装备与运输。与原后勤司令张维扬、装备部长徐文博紧密配合,确保庞大的美械装备和物资能顺利接收、分发并形成保障能力。)
周卫国 中将 (原新三军军长,因其在战役中出色表现得到重用,负责情报搜集与分析、作战计划拟定(尤其擅长奇袭与机动防御),并兼任兵团直属侦察单位指导。)
韩晓征 中将 (原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负责部队组织、人事管理、纪律监察及与军政部的联络协调。)
下辖各军及主官(全部换装美械,并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强化整训):
1. 第七军 (装甲突击军,兵团核心打击力量) 军长:刘慧平 中将 (原第2装甲师师长,楚南河得力干将,精通装甲战术。)
2. 新一军 (王牌步兵军,擅长攻坚与山地作战) 军长:李鸿 中将 (原新38师师长,孙立人旧部,作风强悍。)
3. 新二军 (步兵军,攻防兼备) 军长:李军华 中将 (原新二军副军长,沈德威升任副总司令后,由其接任。)
4. 新三军 (步兵军,以灵活机动见长) 军长:方胜利 升中将 (原新三军副军长,接替调任的周卫国。)
5. 新四军 (由原梁卫国第二集团军主力整编而成,步兵军) 军长:刘晓 中将 (原梁卫国麾下得力军长。)
6. 新五军 (步兵军) 军长:梁飞虎 中将 (原第二集团军。)
7. 新六军 (步兵军,预留作为补充和预备单位) 军长:胡家豪 中将 (原第二集团军暂编第六军军长)
兵团直属部队也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和升级:
炮兵司令部: 司令周振邦中将。下辖重炮师、火箭炮兵旅、高射炮兵旅,火力投送能力倍增。
工兵司令部: 司令刘毅中将。下辖多个工兵团、架桥团、筑城团,保障复杂地形下的机动与防御。
通信与电子战司令部: 司令林修远中将。下辖通信旅、电子情报旅、技术保障团,确保信息优势。
特种作战司令部: 司令王大山中将。下辖特战旅、侦察旅、心理战大队,是兵团的暗影利刃。
后勤与卫生司令部: 司令张维扬中将,卫生师长王明中将。建立起覆盖全兵团的现代化后勤与医疗救护体系。
政治部: 主任林风眠中将。负责官兵思想、宣传鼓动、战地文化及对敌工作。
设立装备与技术部,负责与盟军对接、新装备接收、训练与维护,部长由徐文博中将
新的“擎天”兵团,下辖七个齐装满员的军及直属部队,且全部换装美式装备,其规模和战斗力,在中国战场上前所未有。兵团司令部设立于后方一处相对安全、交通便利的区域,立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整训。
装备交接与熟悉: 大量的美式装备通过徐文博领导的渠道和盟军直接援助,源源不断运抵。各部队开始换装4A3E8“谢尔曼”坦克、36坦克歼击车、18“地狱猫”歼击车(部分)、新式105、155榴弹炮、2型60、81迫击炮,以及大量的1加兰德步枪、bAR自动步枪、3冲锋枪、1919系列机枪等。官兵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新装备的操作、维护和战术。
2. 系统性整训: 在孙立人的总体负责和周卫国的具体协调下,全军展开了高强度的、针对性的训练。
基础技能恢复与提升: 补充的大量新兵需要尽快掌握美械操作,老兵则需要适应新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
兵种协同训练: 楚南河与韩晓征重点抓步、坦、炮协同攻击演练;沈德威则组织步、炮、工兵协同防御演练。
参谋作业与指挥演习: 陈瑜领导参谋团队,结合华中战场经验,推演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战况,提升各级指挥官的决策能力。
特种作战强化: 王大山的特种部队获得了更精良的装备和更充足的员额,训练强度倍增,专注于敌后破袭、侦察引导、斩首行动等高端任务。
3. 编制优化与磨合: 新的军、师、团级编制需要时间磨合,各级指挥班子需要建立默契。梁卫国和方维岳确保了整编期间人事、后勤的平稳过渡。
作为中央直属的战略预备队,“擎天”兵团不再局限于某一战区,其兵锋所向,将是整个中国战场上最关键、最艰巨的节点。他们将是未来大反攻的先锋,是刺向日寇心脏最锋利的一把尖刀。
站在新设立的兵团司令部大楼前,李锦望着远处操场上正在紧张训练的官兵,心中豪情万丈,也深感责任重大。这支凝聚了无数心血、历经战火淬炼的雄师,已然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他知道,短暂的休整之后,必将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华中、华南,乃至更遥远的战场,都将是“擎天”兵团建功立业的地方。抗战的胜利曙光已现,而他和他的将士们,必将在这最后的历史篇章中,写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