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核心技术(1 / 2)

第二百三十四章

破晓的曙光如同冰冷的刀锋,划破天际,透过装甲车厚重的防弹玻璃,在顾锦城棱角分明的侧脸上投下坚毅与疲惫交织的光影。他闭着眼,浓密的睫毛在眼睑下覆出一小片阴影,看似在争分夺秒地养神,但紧抿成一条直线的薄唇,以及因强忍痛楚而微微起伏、牵动着腹部绷带的胸膛,却泄露了他此刻的真实状态。车内弥漫着消毒水、钢铁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这是从医院带出来的,属于他的气息。

高战紧握着方向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将这辆经过特殊改装的装甲车速度提到了法规和车辆性能允许的极限,引擎低沉地咆哮,如同被困的野兽,冲破清晨稀薄而冰冷的雾气,坚定不移地朝着那座矗立在城市边缘、象征着尖端科技与生命希望的银色建筑——研究中心驶去。

“头儿,”高战的声音从前排传来,打破了车内压抑的沉寂,带着一丝完成任务后的汇报感,“周锐那边传来消息,‘静默场’已按计划成功部署,三号库房周边半径五百米区域已成信息孤岛,确保连一只苍蝇的电磁信号都飞不出去。强攻小组已全部就位,潜伏在预定地点,只等我们到位下达最终指令。”

顾锦城缓缓睁开眼,那双眸子在略显苍白的脸上显得愈发漆黑锐利,不见丝毫病弱,只有属于猎鹰锁定目标时的专注与冷冽。“告诉他们,按原定‘利刃’方案行动,不必等我们。”他的声音因伤后失水和持续疼痛而带着低哑,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首要目标是控制库房内所有人员,活口优先。重点截获一切电子设备,尤其是那个周期性启动、疑似信号中转或分析的精密装置。行动要快、准、狠,最大限度避免对方销毁证据。”

“明白!”高战应道,随即通过加密频道将指令清晰传达。

几乎是在高战话音落下的同时,车载加密通讯器再次响起,这次是林薇的声音,带着通宵工作的疲惫,但更透着技术专家特有的冷静与精准:“顾队,研究中心内部初步排查结束。李默已被完全控制,暂时关押在内部隔离审查室,由许教授和研究中心安保部门的负责人联合进行初步审讯,我们的人在外围监控。那个被掷出的装置残骸已回收,技术部门连夜进行了初步拆解分析。”

她顿了顿,似乎在查看具体报告:“判断它是一个高度定制的一次性高速数据中转器,内部核心存储芯片在触发强电磁脉冲自毁程序时已物理烧毁,数据恢复的可能性低于百分之零点一。但……我们在其金属外壳的缝隙处,检测到一种特殊的生物胶残留,成分复杂,数据库内无匹配记录,具有极强的粘附性和环境伪装特性。推测是用来将装置固定在特定位置,或者……接触过某种需要隐秘传递的特殊载体。”

“生物胶?”顾锦城眉心微蹙,这个细节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脑海中漾开新的涟漪。这不像常规间谍手段,更偏向于某种特定组织或特殊技术的标识。

“是的。”林薇肯定道,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另外,我们在清理李默潜入的那间杂物室时,利用高精度频谱扫描,在通风管道内侧发现了一个隐藏极深的微型被动信号转发节点,其工艺和封装风格,与之前在仓库区发现的节点有相似之处,但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功耗极低,几乎难以被常规检测手段发现。可以肯定,研究中心内部,李默绝非唯一的那条‘线’,还存在至少一个,甚至更多的‘暗桩’在活动。”

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在顾锦城脑中逐渐拼接,勾勒出对手庞大、精密且层层嵌套的行动网络。“牧羊人”……这个代号背后所代表的威胁等级,在他心中再次提升。

他沉默片刻,大脑飞速运转,随即下达指令:“将生物胶样本和微型节点的物理特征、信号特征,打包发送给总部‘玄武’技术库,申请最高优先级深度比对分析,查询国内外所有已知敌对势力、地下科技组织的武器库和行动特征库。林薇,你配合许教授,以此次事件为由,对研究中心所有人员,特别是能接触到核心实验区、数据中心、设备维护层级的工程师、研究员、后勤保障人员,启动新一轮的、更严格的背景审查和近期行为分析,力度要加大,范围要覆盖所有关联人员,包括临时工和外包服务人员。”

“是!我立刻着手安排。”林薇干脆利落地回应。

通话结束,车内再次陷入沉寂。顾锦城的目光越过车窗,投向远处。城市的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和平景象。然而,在他眼中,那座越来越近的银色研究中心,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硝烟笼罩,危机四伏。他的墨涵,他决定与之共度一生的女人,此刻就在那硝烟弥漫的中心,独自面对着她领域的战斗与暗处的冷箭。一想到此,腹部的伤口似乎更痛了几分,但那痛楚也更加坚定了他必须尽快赶到她身边的决心。

---

研究中心内部,经历了凌晨的惊魂后,气氛依旧紧张,但秩序已在许博闻教授的强力手腕下迅速恢复。宋墨涵在宿舍仅仅休息了两个小时,强迫自己吞下几片营养剂补充体力,然后用冷水反复冲洗脸颊,试图洗去疲惫与惊惧。她换下那件还沾染着些许催泪烟雾刺鼻气味的外套,穿上干净的白大褂,再次走向核心实验区。个人的情绪必须搁置,陈刚排长的救治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容不得半分耽搁。

许博闻教授已经守在了IcU外的独立监控室内,这位年过半百的知名学者眼中有满血丝,鬓角似乎一夜之间又添了几缕银白,但眼神依旧锐利,精神矍铄,仿佛一座永不倒塌的山峰。“墨涵,来得正好。”他看到宋墨涵,直接切入主题,“李默的干扰行动虽然被及时阻止,没有造成最恶劣的后果,但他凭借数据录入员的身份,长期、低频次地接触核心数据库,我们无法排除他已经通过某种未知方式,窃取甚至篡改了部分关键实验参数的可能性。为了确保后续研究的绝对可靠,我们需要立刻对‘烛龙’毒素的所有分子结构分析模型、药物虚拟筛选路径、以及生理反应预测算法,进行一次彻底的逆向校验,并建立完全独立的物理隔离冗余备份系统。”

“我明白,教授。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宋墨涵点头,眼神清澈而坚定。这是她的战场,与微观世界的毒素搏斗,与死神争夺时间,容不得半分差池和侥幸。

她坐在属于自己的工作站前,深吸一口气,打开个人终端,双手在冰冷的键盘上开始飞快操作。屏幕上,庞大的数据库被调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如同星空般展开,一行行代码如同瀑布流泻,一幅幅精细到原子级别的毒素蛋白结构图旋转、拆解,一条条模拟生物体内反应的生理曲线蜿蜒延伸。高度的专注让她暂时忘记了之前的惊险,全身心沉浸在科学的迷宫中,凭借着她对生物医学数据的深刻理解和近乎直觉的敏锐,寻找着任何可能被敌人恶意植入的“逻辑炸弹”,或是因窃取篡改而产生的细微数据偏差。

时间在静谧而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窗外的阳光已变得炽烈,透过防弹玻璃窗,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中午时分,一名穿着统一蓝色后勤维修制服、面相憨厚、约莫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推着装有各种工具和检测设备的小车,按照预定日程进入实验区,进行例行的环境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维护。他动作熟练,神态自然,与其他擦肩而过的工作人员点头打招呼,一切看起来毫无异常,如同过去几年他无数次执行类似任务一样。

然而,就在他推车经过宋墨涵身后不远处,那个存放着核心数据处理服务器集群的密闭机柜时,手中一个看似普通、用来紧固接口的金属扳手,似乎因为地面轻微的不平或他本人“一时手滑”,“无意”地轻轻磕碰了一下机柜底部一个不太起眼的接地线金属接口。

“嗤——”一道微不可查的蓝色电弧一闪而逝,伴随着极其轻微的爆鸣声。服务器机柜侧面的一排运行指示灯极其短暂地、几乎难以察觉地集体闪烁了一下,随即迅速恢复了正常闪烁节奏。

男人仿佛毫无所觉,甚至连低头看一眼的动作都没有,只是自然地调整了一下扳手的位置,继续推着车,按照既定路线完成剩余的检查点,然后在规定时间内签字离开,整个过程无可挑剔。

几乎就在那电弧闪烁后的数秒内,宋墨涵面前屏幕上,一个正在全速运行、模拟“烛龙”毒素与特定受体结合动态的高精度程序,突然弹出一个红色的错误警告框,随后整个界面卡死,失去响应!紧接着,放置在旁边实验台上,那台价值千万、用于实时监测陈刚体内毒素代谢产物浓度变化的精密质谱仪,内部发出了数据流异常的轻微嗡鸣声,操作界面上的背景噪音基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异常升高!

“怎么回事?”宋墨涵心头猛地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她。她立刻起身,先是快速操作试图恢复模拟程序,同时目光锐利地扫向那台发出异常声响的质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