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静待花开
张弛的力挺与基地的原则性决议,如同一阵强劲而温暖的风,吹散了萦绕在宋墨涵心头的最后一丝迷雾。程序启动后,一切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顾锦城所在的特种大队展现了极高的效率,相关证明文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基地。西部战区政委亲自致电郑国锋教授,表达了对此事的全力支持与对顾锦城同志的深切关怀。
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喧闹的宴席,甚至没有新郎清醒的凝视。一场特殊至极的“军婚”登记,在基地一间小型会议室内悄然完成。基地主要领导、林枫医生、李瑶以及特意推迟归队时间的张弛作为见证人。
宋墨涵穿着平日里那件洁白的研究服,唯一的不同是胸前别上了一枚崭新的、象征着责任与联结的军属徽章。她拿起笔,在登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在她听来,却重如千钧,那是她用一生许下的承诺。代表顾锦城签字的是张弛,这个铁汉在写下兄弟名字时,手背青筋微凸,动作缓慢而郑重,仿佛要将所有的祝福与力量都灌注其中。
“宋医生,从现在起,你就是我们大队的嫂子了!”张弛将签好字的表格递交给基地负责人后,转向宋墨涵,再次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神里充满了敬重与托付,“锦城,就交给你了。”
宋墨涵回以平静而坚定的目光,轻轻点头:“我会照顾好他。” 没有羞涩,没有犹豫,只有一种与自身温柔气质形成奇妙反差的、如磐石般的沉稳。这份反差,让在场所有人动容。他们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位尽心尽责的医生,更是一位以柔弱肩膀毅然扛起命运重担的军人妻子。
婚姻关系的法律确立,并未改变宋墨涵日常的轨迹。她依然是那个守在病房、穿梭于实验室的宋医生。但细微的变化悄然发生。她与顾锦城的“交流”更加自然,带着一种无需言明的亲密。她仍会对他低语,称呼却从“顾队长”变成了更直接的“锦城”,有时甚至会带着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温柔嗔怪,比如当他某项生理指标出现小小波动时,她会像对待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般轻声说:“要加油啊,可不能偷懒。”
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也在深化。基于顾锦城对宋墨涵的声音、触碰乃至情感波动所呈现出的稳定积极反馈,郑教授和李瑶调整了意识连接策略,尝试引入更具象的情感记忆碎片。宋墨涵开始挑选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老照片(包括张弛提到的那张合影的完整版),在意识连接时,努力将这些视觉信息与当时的情感体验一同“传递”过去。
同时,为了进一步刺激顾锦城大脑中负责运动规划和执行功能的区域,物理治疗团队加入了一位新成员——年轻的康复治疗师赵健。赵健毕业于国内顶尖的康复医学专业,虽然资历尚浅,但思维活跃,对神经康复前沿技术充满热情。他的到来,为略显沉闷的康复计划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健仔细评估了顾锦城的情况后,提出一个大胆的辅助方案:在常规肢体被动活动之外,引入一种名为“镜像疗法”的神经康复技术。即让宋墨涵坐在床边,主动活动自己的手臂或腿部,同时让顾锦城(在治疗师辅助下)的对应肢体进行被动的、同步的模仿运动,并利用镜子产生视觉错觉,让顾锦城潜在的意识“认为”是自己主动在运动。
“顾队长有极强的运动记忆和意志力,”赵健向团队解释,“这种疗法或许能更有效地激活他大脑中沉睡的运动神经元网络,特别是结合宋医生这个最强的‘情感催化剂’。”
方案得到了批准。于是,病房里时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宋墨涵依照赵健的指示,认真地抬起、弯曲自己的手臂,目光温柔地落在顾锦城脸上,而赵健则小心翼翼地引导着顾锦城的手臂,试图与她的动作同步。这个过程枯燥而耗费体力,但宋墨涵从不言累。
这天,在进行镜像疗法时,宋墨涵正轻声说着:“锦城,你看,就像这样,很简单,我们一起抬手……” 忽然,监测顾锦城脑部特定区域活动的仪器发出一阵不同于以往的、略显急促的警报音。
在场人员瞬间紧张起来。李瑶立刻检查数据,发现并非危险信号,而是顾锦城大脑运动皮层某一区域的神经电活动出现了短暂的、但显着高于背景水平的爆发。
“停一下!”李瑶示意赵健暂停动作,她紧盯着屏幕,“刚才那个动作再重复一次,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