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搞钱传奇 > 第6章 明朝文人搞钱天花板:刘伯温是如何搞“体面钱”养全家?

第6章 明朝文人搞钱天花板:刘伯温是如何搞“体面钱”养全家?(1 / 2)

洪武三年的雪,把南京城冻得像块冰疙瘩。诚意伯府的书房里,却有股暖烘烘的墨香——刘伯温正把一张青田县的田契铺在案上,旁边摆着的不是“诚意伯”金印,而是个紫檀木算盘,算珠被他拨得噼啪响。

“先生,蓝玉将军的年礼到了。”钱紧搓着冻红的手进屋,把锦盒往桌上一放,眼睛就黏在了那田契上,“您都封侯拜伯了,咋还盯着佃户那三石五斗的租子算?李丞相家的盐引,听说一车就能赚百两呢!”

刘伯温停下算盘,指了指田契上的“百亩”二字:“钱小哥,你算笔账。这百亩地,若种水稻,江南丰年亩产三石,歉年两石,取个中数,每年收租三百石。按洪武三年的粮价,一石米值银五钱,三百石就是一百五十两。”

他又拿起另一张山林契:“这五十亩山林,佃户砍木烧炭,每户每年交‘山价’一两,五十户就是五十两。再加上皇上赐的‘荫庇权’——我这诚意伯爵位,能免家族三十口赋税。我弟在青田种的五十亩地,本应交粮二十石,如今全免,这二十石米又能换十两银。”

钱紧掰着手指头算:“一百五十加五十加十……二百一十两?可您的岁禄才二百四十石,折银不过百两啊!”

“这只是明面上的。”刘伯温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圈,“你可知‘地租复利’?今年收的租子,我拿去买农具种子,借给佃户,明年他们收成好了,租子能涨一成;再把涨的租子买地,三年后,这百亩地就能变成一百二十亩——利滚利,才是田产的厉害之处。”

正说着,管家来报:“李善长丞相请您商议盐引分利的事。”刘伯温瞥了眼帖子,淡淡道:“回了,我要去青田看春耕。”

钱紧急了:“盐引是朝廷专卖,一本万利啊!李丞相他们靠这,一年能搂上千两!”

“盐引利润虽高,却踩了‘官商勾结’的红线。”刘伯温指着田契,“田产是皇恩赐的,佃户自愿交租,就算有朝一日我辞官,这田产也能传给子孙——合法的基业,才是‘铁打的营盘’。”

开春后,钱紧再到伯府,差点以为进了庙会——府前搭着戏台,管家正给乡邻发稻种。他拉住个扛犁的佃户问:“先生把皇上赐的云锦都换稻种了?”

佃户抹了把汗笑:“去年旱灾,先生免了三成租;今年开春,又发稻种让我们补种。他说‘佃户有粮种,我才有租收’。”

钱紧冲进书房时,正撞见刘伯温把一锭五十两的银元宝递给管家:“拿去修桥,汛期前务必完工。”

“您这是……”钱紧看着那银元宝,心疼得直抽气。

“我在青田的田产,全靠那条河运粮。”刘伯温指着窗外的秦淮河,“桥坏了,佃户运粮得绕三十里山路,运输成本增加两成,我的租子就得迟收;桥修好了,商人来往多了,我在河边的两间铺面,租金能从每年十两涨到十二两——这五十两银子,三年就能回本,往后年年赚两成,划算得很。”

这时,太子朱标的人来问“为何散尽赏赐”。刘伯温写了张纸条:“臣以田产为基,佃户为根,根稳基固,方不负陛下。”

钱紧凑过去一看,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先生散财不是“败家”,是给田产买了份“永续保险”!

入夏后,钱紧帮蓝玉整理军报,竟在一堆账册里翻出张刘伯温的手札——是蓝玉求他写的《治军七策》,旁边注着“谢礼:苏州良田十亩”。

“就七页纸,换十亩地?”钱紧惊得差点把账册摔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