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约定,如同烙印,深深刻入了陆鸣的休赛期节奏。当城市依旧在沉睡,训练馆的灯光却见证着一场无声的蜕变。
科比的特训加餐,远不止于技术的打磨,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旨在将那份名为 “曼巴精神” 的毒液,缓缓注入陆鸣的血液。
今天的加餐,从观看录像开始。但看的不是战术,不是对手分析,而是科比亲自剪辑的、他自己职业生涯中那些最黑暗、最挣扎,却又最终迸发出最璀璨光芒的时刻。
画面在投影仪上闪烁:
年轻的科比,在盐湖城三角洲中心球馆,在季后赛关键战役中,连续投出四个“三不沾”,球队被淘汰。镜头捕捉到他低垂着头走回更衣室的背影,身后是漫天嘘声和爵士球迷的嘲笑。
2004年总决赛兵败底特律,oK组合矛盾公开化,科比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眼神冰冷而孤立。
2008年总决赛第六场,在波士顿td花园,湖人遭遇耻辱性惨败,39分的分差如同响亮的耳光,科比在更衣室里沉默地坐着,毛巾盖着头,一言不发。
“看清楚了,”科比的声音在黑暗的录像室里响起,平静得可怕,“失败。耻辱。质疑。这些,是每个想要登顶的人,都必须吞下的东西。”
画面切换:
同一个科比,在下一个赛季卷土重来,用更加疯狂的训练和偏执的求胜欲,带领球队重返巅峰。
面对底特律的铜墙铁壁,他一次次抱着炸药包般杀入内线,哪怕被放倒也在所不惜。
在波士顿的废墟上,他花了两年时间磨砺队友,提升自己,最终在2010年抢七血战完成复仇,带着断裂的手指捧起奖杯。
“我和沙克能拿三连冠,不是因为我们从没输过,”科比关掉投影仪,灯光重新亮起,他的眼神锐利如刀,“而是因为我们输得起,更因为我们输不起之后,会用尽一切办法赢回来!这种偏执,是对胜利病态的渴望,是对失败零容忍的态度!”
他盯着陆鸣:“你现在数据很好,媒体捧你,球迷爱你。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下一场你10投0中,球队因为你输掉了关键比赛,全网都在骂你‘水货’,‘体系球员’,你怎么办?是躲在更衣室里哭,还是第二天凌晨四点,抱着篮球回到这里,投到手臂抬不起来为止?”
陆鸣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但随即又被一股灼热取代。他想象着那种场景,一种混合着恐惧和不甘的情绪在胸腔里翻滚。
“我……会回来。”陆鸣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
“光回来不够!”科比猛地提高音量,“你要带着把篮筐砸碎的决心回来!要把那些质疑和嘲笑,连同篮球一起,狠狠地塞进对手的喉咙里!这就是好胜!不是为了数据,不是为了合同,就是为了赢!不惜一切代价地赢!”
接下来的训练,变成了精神的角斗场。
科比不再仅仅模拟防守,他开始模拟“敌人”。他用最刻薄的语言攻击陆鸣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失误。
“传球?懦夫的选择!你怕承担责任吗?”
“这脚步软得像面条!你是在跳舞还是在打球?”
“就你这样还想当领袖?安德鲁(拜纳姆)都比你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