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贞观第一狂徒 > 第73章 三难使臣扬国威

第73章 三难使臣扬国威(1 / 2)

薛斩那番如同狂风暴雨般的殿前直谏,虽然未能立刻让李世民下定决心拒绝和亲,却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搅动了朝堂的浑水,也将吐蕃那看似谦卑恭顺面具下的野心,赤裸裸地晾晒在了大唐君臣面前。李世民那句“其心可嘉,其虑甚远”的评价,更是给这场争论定下了一个微妙且不利于吐蕃的基调。

禄东赞退朝回到驿馆,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精心准备的言辞、刻意放低的姿态,几乎被薛斩一人彻底粉碎。他意识到,大唐皇帝并非易与之辈,而朝中反对和亲、看清吐蕃野心者,亦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个名叫薛斩的年轻将领,其眼光之毒辣,言辞之犀利,胆魄之雄壮,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此子不除,必为吐蕃心腹大患!

然而,和亲之事关乎赞普大计,关乎吐蕃国运,绝不能就此放弃。禄东赞深知,大唐皇帝为了天朝上国的体面,不会轻易直接拒绝属国的“善意”请求,这,便是他的机会。

翌日,宫中传出消息,陛下将于两仪殿偏殿再次接见吐蕃使臣,议和亲之事。

消息传来,朝臣们心思各异。主和派(以长孙无忌为首)认为陛下终究还是顾忌边境安宁,有意成全;主战派(以程咬金等武将为代表)则不免有些失望,但相信陛下自有深意;世家集团(如崔敦礼等)则开始盘算和亲若成,那庞大陪嫁的利益该如何分配;李承乾心中焦急,却无力改变;李泰则冷眼旁观,伺机而动。

薛斩得知消息后,只是冷冷一笑。他了解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绝不可能在被人点破威胁后,还轻易做出资敌之举。此次召见,必有下文。他通过特殊渠道,向宫中递了一封密奏,内容无人知晓。

两仪殿偏殿,气氛比之前日的太极殿少了几分庄严肃穆,却多了几分微妙与审视。李世民端坐御榻,左右仅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少数心腹重臣陪同。禄东赞依旧是那副恭敬谦卑的模样,仿佛昨日殿上的风波从未发生。

“贵使昨日所请,朕与诸臣工商议良久。”李世民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公主乃朕之掌珠,大唐之瑰宝,远嫁吐蕃,非同小可。朕需知,吐蕃是否真有诚意,是否真有福分,迎娶朕之爱女,承接大唐文明之雨露。”

禄东赞心中一凛,知道关键考验来了,他躬身道:“请天可汗陛下示下,吐蕃上下,必竭尽全力,证明诚意与福分!”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房玄龄。房玄龄会意,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有三题,考校贵邦智慧与诚意。若能通过,和亲之事,方可再议。”

“第一题,”房玄龄取出一颗玲珑剔透、中有九曲孔道的明珠,以及一根极细的丝线,“请贵使,不损明珠,不借外力,将此丝线穿过这九曲明珠。”

殿内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颗精巧的明珠和细线上。九曲孔道,迂回曲折,肉眼难窥全貌,丝线柔软,如何能穿?这考验的是极致的耐心与巧思。

禄东赞凝神观察片刻,脸上并无难色,反而露出一丝智珠在握的微笑。他恭敬道:“请陛下赐臣一物——些许蜜糖,与一只能寻蜜的蚂蚁。”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点头应允。

很快,内侍取来蜜糖与一只蚂蚁。禄东赞小心翼翼地将丝线轻轻系在蚂蚁的腰腹间,然后在九曲明珠的一端孔口涂抹上少许蜜糖,再将蚂蚁从另一端的孔口放入。

那蚂蚁嗅到蜜糖香气,立刻沿着曲折迂回的孔道,奋力向内爬去。丝线随着蚂蚁的行动,被一点点地带入孔道之中。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蚂蚁带着丝线,竟真的从涂抹蜜糖的那一端孔口钻了出来!

丝线,已然穿过九曲明珠!

“妙啊!”便是房玄龄、杜如晦这等智者,也不禁抚掌赞叹。此法虽巧,却蕴含至理,这禄东赞,果然智慧超群!

李世民眼中也露出欣赏之色,点了点头:“第一题,通过。”

禄东赞谦逊行礼,心中稍定。

“第二题,”房玄龄命人驱来百匹母马与百匹马驹,它们混杂在一起,嘶鸣不断,难以分辨母子关系。“请贵使,于一炷香内,将这一百对母子,准确辨认出来,使其各归其母。”

百匹马驹与母马外形相似,混杂一处,躁动不安,想要快速准确配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考验的是对事物规律的洞察力。

禄东赞观察着躁动的马群,略一思索,便再次躬身:“陛下,请允许将这些马驹与母马分开圈禁,暂不喂食饮水。”

李世民准奏。

马群被分开,圈禁了整整一日一夜。次日,当又渴又饿的母马和马驹被再次驱赶到一起时,禄东赞下令,只将马驹放出。

那些饥饿难耐的马驹,出于本能,立刻嘶鸣着,精准地奔向自己各自的母亲,寻求哺乳!不过片刻功夫,百对母子,自然而然,准确无误地团聚在一起!

“嘶……”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此法看似简单,却直指生物本能核心,这禄东赞的智慧,再次让人惊叹。

“第二题,通过。”李世民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目光中的审视意味更浓。

禄东赞连胜两局,心中信心大增,姿态愈发从容。

“第三题,”房玄龄拍了拍手,只见偏殿侧门打开,一百名身着同样华丽宫装、梳着相似发髻、戴着面纱的妙龄女子,袅袅娜娜地走入殿中,环佩叮当,香风阵阵。“这一百名宫女之中,有一人,乃陛下义女,封号文成(此时仅为宗室女,提前借用封号),亦是此次预备和亲之人选。请贵使,从中找出真正的文成公主。”

百名女子,衣着、身形、姿态皆经过刻意训练,极为相似,又都戴着面纱,想要找出其中身份最尊贵的那一个,难如登天。这考验的是观察力、洞察力,甚至是对大唐宫廷礼仪、气质的理解。

禄东赞的目光缓缓扫过这一百名女子。她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如同百花齐放,难分彼此。他踱着步,从队列前缓缓走过,目光锐利如鹰,仔细打量着每一个人的站姿、手指的摆放、脖颈的弧度、乃至眼神中细微的光芒。

时间一点点过去,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禄东赞。若他连这一题也能破解,那大唐便再无比武推拒和亲的借口了。

忽然,禄东赞在一名宫女面前停下了脚步。这名宫女看似与其他宫女并无二致,但她的站姿更为挺拔舒展,透着一股隐隐的贵气;低垂的眼眸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静与疏离;露在袖口外的手指,白皙修长,保养得极好,不似寻常宫女。

禄东赞微微一笑,对着这名宫女,也是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深深一躬,笃定地说道:“天可汗陛下,外臣以为,这位,便是尊贵的文成公主殿下。”

他话音落下,那名宫女身旁的礼官微微点头示意。

他猜对了!

三题全过!

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哗然。这禄东赞,智慧竟至于斯!连如此难题都能一一破解!

禄东赞心中大定,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与一丝难以掩饰的得意,他再次向李世民躬身:“陛下,三题已过,足见吐蕃诚意与福分,还请陛下成全和亲之美!”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面面相觑,看向李世民。按照约定,三题通过,和亲之事便需再议,甚至可以说,大唐已经失去了拒绝的最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