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2 / 2)

\"所幸苏将军亦不愿来这是非之地,反倒两全其美。\"

经数年往来,张让早已看透:这位镇南将军既有鲲鹏之志,又深谙韬光养晦之道。

宁在地方经营根基,也不愿卷入洛阳漩涡。

当真是难得的明白人。

张让未能洞察时局,不知大汉即将迎来剧变,乱世序幕已拉开,否则他绝不会这般思量。

“有劳君侯!若无他事,在下先行告退!”

甲一抱拳行礼,转身离去。

“哈哈哈!”

洛阳宫中,刘宏阅罢苏烨呈上的捷报及战利清单,不禁抚掌大笑:“妙极!甚好!果然唯有朕的镇南将军办事最合朕意,痛快!”

“那赵慈气势汹汹,声势浩大,竟被镇南将军数日剿灭,南阳、江夏尽数收复,实乃大幸!”

刘宏甚至暗想:若天下将领皆如苏烨这般雷厉风行,令他高枕无忧,该有多好?

如此,他便不必为各地平叛不力而焦头烂额了。

“让父,朕此番该如何封赏镇南将军?调其入洛阳任职如何?”

张让闻言心头一紧:陛下怎会突生此念?

他迅速稳住心神,暗道:且看我如何应对……

当即躬身答道:“陛下圣明,封赏之事自当由乾纲独断,老奴岂敢妄言?”

以退为进,一贯伎俩。

刘宏果然受用,虚点着张让笑骂:“老滑头!朕准你直言,恕你无罪。”

“老奴遵命。”

张让略作思忖,肃然道:“老臣以为,镇南将军留守南郡更为妥当。封赏可擢升其军职爵位,未必非调京师不可。”

“哦?”刘宏挑眉,“此言何解?”

“禀陛下——”

张让躬身解释:“南阳乃要害之地,有镇南将军坐镇南郡,可保南阳安稳无虞。”

【朝堂议策】

**殿内众臣正议南疆之事,侍中进言道:**

\"此番镇南将军苏烨应对赵慈之乱,可谓雷厉风行——未待贼势蔓延便已察觉异动,即刻上奏请示;待到陛下旨意下达,又以雷霆之势平定叛乱,未留半分祸患。\"

**他捋须续道:**

\"南阳至江夏一线皆得其守护,民生未受扰动。如此周全处置,实乃为君分忧的典范。\"

**龙案后的刘宏闻言颔首:** \"善!\"

**宦官张让窥得圣意,适时进谏:**

\"苏将军坐镇南郡实乃上策。若调其入京,非但会令荆州失去屏障,更会削弱朝廷对南阳的掌控。再者,如今何进大将军与袁氏世家势大,苏将军在地方尚可倚仗兵权周旋,若入洛阳...\"

**他压低嗓音道:**

\"以将军这般年少有为,必成众矢之的。届时非但不能为陛下所用,反可能折损这柄利剑。不若令其继续镇守南疆,既可为陛下制衡何进,又能震慑地方豪强。\"

**刘宏若有所思地轻叩御案:**

\"让父此言甚合朕意。既如此,便晋苏烨为征南将军,封江陵县侯,加食邑八千户,仍留驻南郡。\"

**决议既定,朱笔在诏书上勾勒出新的权力格局。**

这份封赏已属不轻。

“陛下英明!”

张让当即行礼,顺势奉上一记吹捧。

刘宏被逗得大笑不止。

次日早朝,刘宏直接命张让当众宣读镇南将军苏烨平定赵慈叛乱、收复南阳与江夏的功绩。

随后宣布道:“镇南将军平叛有功,深合朕意。传旨,擢升苏烨为征南将军,封江陵侯,食邑八千户。”

“嘶——”

殿内百官闻言,不少人倒吸凉气。

不仅升为征南将军,更封县侯,食邑竟达八千户。

这般待遇,唯有削爵前的皇甫嵩略胜一筹。

可如今皇甫嵩已降为都乡侯,食邑仅余三千户,远不及苏烨。

果然,苏烨圣眷正隆!

袁逢等人听罢,并未出言反对。

这封赏并无逾矩,亦未触及袁氏利益。

唯独何进面色阴沉。

因这意味着苏烨在军中威望更甚。

他感受到强烈威胁,却因苏烨远在地方,无从压制,只得暗自窝火。

刘宏再度开口:“前南阳太守秦颉无能,死于赵慈之手。如今南阳太守空缺,众卿以为何人可继任?”

他本欲直接指定,但料定袁逢等人必会反对,故仅作询问。

果然,群臣立刻议论纷纷,目光多投向袁逢。

袁逢当仁不让出列举荐:“举贤不避亲。渤海太守袁绍袁本初任内政绩斐然,臣推举其出任南阳太守。”

(ps:新书上架,求首订、自订,恳请支持!)

刘宏面色骤然阴冷,毫不客气地喝断:\"休想!袁绍乳臭未干,有何资格执掌南阳?\"

\"此乃帝都门户,非德才兼备之重臣不可镇守!若再派个秦颉、褚贡般的废物,朕的龙椅怕是要被黄巾贼掀了!\"

殿中空气霎时凝固。

(想把手伸进朕的后院?做梦!)

袁逢垂眸掩去眼底寒意。他早知此事难成,不过投石问路罢了。

正盘算着新的人选,忽闻杨彪出列:\"臣荐庐江太守羊续。此人清正刚毅,曾 ** 庐江黄巾,今年四十有四...\"

\"嗯?\"袁逢猛然抬头,指节在袖中捏得发白。(弘农杨氏也敢截胡?)

那阴鸷的目光似要将杨彪后背剜出个窟窿。

(好个不知死活的后生...)

御座上的刘宏却勾起唇角——这场狗咬狗的戏码,看得他浑身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