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2 / 2)

届时黄巾必陷下风,尽数葬身火海;

烈火焚天,贼众必遭重创,四散溃逃;

此时内外夹击,自城中挥师截杀溃军,定可大捷。\"

\"南门数里草木早已被大军踏平,更不必担忧火势反噬,诸位以为如何?\"

皇甫嵩与曹操闻言,目中精光乍现:\"妙计!我等竟未察觉!\"

曹操当即 ** :\"二位将军,不若趁黄巾退兵围困稍懈之际,由我率射声营自西侧突围,充作奇兵;\"

\"而后依公伟将军之计行事?\"

建功立业就在眼前!

曹操岂会错失良机。

虽说突围折损难免,但射声营终归朝廷兵马,战后即需归还。以朝廷之兵立己之功,何乐不为?

\"孟德既有此心.....\"

皇甫嵩与朱儁对视一眼,正要应允。

\"报!\"

忽有士卒疾步来报:\"启禀将军!西门外有信使自称骑都尉苏烨麾下,特来增援并献破敌之策;\"

\"此乃其呈递密信。\"

兵卒奉上书信。

曹操闻言心头一沉,暗觉不妙。

\"哦?\"

皇甫嵩与朱儁惊讶接过密信。

\"这骑都尉苏烨何人?只闻南阳有位骑郎将苏烨,莫非是他?\"

\"然此人原为骑郎将,何时擢升骑都尉了?\"

朱儁低声自语,满是不解。

皇甫嵩同样眉头紧锁。

被困多日,他们已然错过了许多消息。

此时,曹操出声解释道:“此事我知晓!这位骑都尉苏烨,便是当初南阳的骑郎将苏烨。数日前,我尚未 ** 赴兖州时,他便与新任南阳太守秦颉设计攻破宛城,斩杀黄巾首领张曼成,剿灭南阳黄巾主力,夺回南阳郡。陛下因此擢升他为骑都尉,准其统领一万兵马。”

“传闻他麾下有一支三千铁骑,甚至能凝聚气血军阵,只是真假难辨。”

提起苏烨,曹操心中难掩艳羡。

二人同为骑都尉,但他年已二十九,而苏烨不过十七,比他的长子曹昂仅年长七岁。

他苦心经营多年,方有今日地位,还多亏显赫家世——干祖父是大宦官曹节,父亲官至大司农。

反观苏烨,其父苏烈仅是邓县县令,再无其他助力,却在短短两月内与他平起平坐,甚至统兵之权更胜一筹。

这般际遇,叫人如何不叹?

“三千铁骑?气血军阵?绝无可能!”

皇甫嵩与朱儁闻言,顿时难以置信:“即便有军阵传承,也需数年苦训或血战磨砺方能成型。并州吕布的狼骑兵便无传承,全凭厮杀历练而成。苏烨此前籍籍无名,又无掌兵之机,怎会如此?”

实乃匪夷所思。

“这我也不清楚!”

曹操摊了摊手。

这同样是他和其他朝臣都想知道的答案!

不过,众人心里多少有些猜测。

想必是苏烨偶然获得了军阵传承,借商队护卫之名暗中操练私兵多年所致。

这种事本就隐秘,况且大家都在暗中进行类似勾当,倒也无人追究。

加之如今黄巾作乱,天子已下诏准许民间义士招募乡勇平叛。

苏烨身为武将,自然更为名正言顺。

“快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朱儁催促道。

“好!一起过目!”

皇甫嵩当即拆开信笺,与朱儁、曹操等人一同阅览。

“嘶——”

看完信后,众人不约而同地倒抽凉气,齐刷刷望向朱儁。

朱儁无奈道:“你们该不会以为我与他暗中勾结吧?”

“这纯粹是巧合!”

“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我二人想到一处去了!”

原来信中苏烨的计策,竟与朱儁方才所言分毫不差。

“咳!言之有理!”

皇甫嵩清了清嗓子,赞叹道:“这苏烨确有真才实学,难怪能有今日成就。”

“既如此,原计划需作调整。”

他转向曹操道:“孟德,既有苏烨自请为城外奇兵,你就不必冒险突围了。”

“留在城中协同我等策应苏烨,共剿黄巾主力便是。”

既然苏烨能想出相同策略,再观其过往战绩,此人足可信赖。

“这……遵命。”

曹操只得拱手应诺。

自己的差事被人横插一杠,又能如何?

唯有退居次席了。

已按要求

——

功勋虽未能全取,但击溃黄巾主力、斩杀贼首波才的战功仍可图谋。得失之间,倒也难下定论。

约莫一个时辰后,苏烨收到皇甫嵩回信。

「甚好!」他展开信笺,朗笑一声,递给戏志才与黄忠:「皇甫嵩、朱儁二位将军已认可此计,即刻依策行事!」

「妙极!」众人面露喜色。

「汉升、志才!」

「在!」

「命你二人率千骑绕至长社东南,依暗卫所探黄巾营寨布局,备足火油,明日三更自东南角 ** ,逼其向西北长社城溃逃。」

「领命!」二人拱手应下。

苏烨又转向典韦:「恶来随我率余下两千铁骑伏于城西南,待黄巾主力逃至,直取波才帅旗,务必斩其首级。」

此战若成,辅以荀氏与张让运作,升迁之机近在眼前。

「遵命!」典韦亢然抱拳。

戏志才忽道:「主公,千骑足矣,不若留汉升护卫左右?」

他终是忧心苏烨安危。

——

```text

若非当下形势所限,加之苏烨武艺卓绝,他本不愿让苏烨亲赴沙场。

这般凶险。

\"正是!\"

黄忠立即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