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黄老爷子猛然醒悟,用力拍了拍额头郑重承诺:\"此事我定会守口如瓶,也会约束今日在场之人。\"
\"你这孩子向来有主见,就按你的想法去办吧!\"
老人摆摆手:\"我这把老骨头就不掺和了。\"
事关孙儿安危,黄老心里跟明镜似的。
\"其实不必如此谨慎。\"苏烨嘴角含笑:\"只要工艺与成本不外泄,旁人知晓这种纸存在也无妨。\"
无利可图,自然无人惦记。
\"言之有理!\"黄老抚须颔首:\"倒是老夫多虑了。\"
说着关切问道:\"这些典籍看得怎样?若需要可以带回去誊抄...\"
话音未落,苏烨已合上最后一卷竹简:\"多谢外公美意,内容我已尽数铭记。\"
\"什么?\"黄老惊得瞪大眼睛:\"这上千卷都能记住?\"
\"开窍后记性好了些。\"少年俏皮地比划着:\"也就进步了这么一点点。\"
此刻他脑海中正浮现着系统提示:【通过研读墨家残卷,你成功复原并改良了机关术...】
黄老太爷虽不解其中趣味,仍被深深震惊。
他缓过神来,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惊叹:“难怪你只看一次我那张弩,便能还原出真正的秦弩,原来你的悟性与记忆已达如此境界!”
“是我低估你了!”
说罢,黄老太爷拍了拍苏烨的肩,郑重叮嘱:“往后记得藏几分锋芒,过露易折,切记!”
“嗯。”苏烨含笑点头,“孙儿记住了。”
“好!”
此后三日,苏烨留在黄家,常与黄老太爷、苏母及黄承彦切磋机关术与木艺,众人皆受益匪浅。
黄承彦与黄老太爷也彻底见识了苏烨的天资何等惊人。
这日,黄老太爷召集黄平几兄弟与嫡长孙黄承彦。
待众人到齐,他环视一周,沉声道:“这两日,你们已见识过伯渊的才学。依我之见,此子前途无量,无人可阻其崛起。”
“我意举全族之力助他,有求必应。你们如何看?”
“我年近六旬,来日无多,家族终需交托于你们。今日提议,抉择在你们。”
他素来避免独断,只为锤炼子孙能为。
堂下众人闻言,相视沉吟。
……
黄平与黄承彦作为嫡长房率先响应:\"我们父子全力支持老爷子的决定。\"
\"伯渊天赋卓绝,心性纯正,又是小妹的嫡长子,值得信任。\"
以苏烨目前在机关术与木工领域的造诣,早已超越黄氏全族。
坦白说,黄家能提供的不过是熟练工匠、人脉资源,以及这些可信的亲眷罢了。
即便没有黄家相助,苏烨照样能闯出一番天地。
不过是多费些时日。
如今倒是黄家需要把握时机,趁苏烨尚未腾飞之际鼎力相助,以期共同崛起。
\"二房附议!\"
\"三房赞同!\"
\"四房同样支持!这本就无需多虑,我们信得过老爷子的眼光,更信得过伯渊。\"
\"明眼人都能看出端倪。\"
各房代表相继表态。
黄氏家风开明,族人皆醉心技术,内部鲜少纷争,更无自以为是之徒。
\"甚好!\"
黄老太爷满意地颔首,对黄平父子吩咐道:\"此事交由你们负责与伯渊接洽。\"
\"直接向他表明立场——\"
\"凡有所需,黄氏必倾力相助。\"
这番决断绝非心血来潮。
历经沧桑的黄老太爷阅历深厚,近来更与庞氏、蒯氏等家主多有交流。
众人皆预感到——天下将乱。
不谈其他,光是世家大族日益扩张,蚕食平民生计,导致流民激增这一问题,再加上太平道运动、宦官干政、党锢之祸与皇权争斗等乱象,黄家上下都看得分明。
这情形简直与西汉末年如出一辙。
甚至更糟。
当朝天子也算不上明君雄主。
登基之初尚有励精图治之心。
可惜受各方掣肘后,他便开始 ** 自暴自弃,本性逐渐显露。
卖官敛财、放任宦官弄权...种种作为。
足以说明一切。
因此,在苏烨身上押注,实为未雨绸缪。
至少眼下看来,这个年轻人值得黄家鼎力相助。
有这点便够了。
“谨遵父命!”
黄平与黄承彦当即应下。
......
翌日清晨,黄氏父子联袂来访,向苏烨表明了家族决议。
“这...”
苏烨听罢既惊且惑:“是否过于冒险?二位舅舅竟有如此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