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苏晚晴独自走进公司。保洁阿姨刚刚做完清洁,空气中还弥漫着消毒水的气息。她穿过一排排整齐的工位,在最新拓展的技术中心前停下脚步。
透过玻璃墙,她看见王磊团队最新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正在大屏上运行。无数数据流如蓝色星河般流淌,实时显示着全国高校的订单分布、用户偏好、主理人动态。三个月前,这里还只是她笔记本上的一页构想。
她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区里缓步行走,指尖轻轻划过工位的隔板。
这个位置属于韩梅梅的运营团队——墙上还贴着他们手绘的“主理人星图”,记录着每个校园主理人的成长轨迹。
那个角落是新组建的数据分析中心——年轻的95后总监带领团队搭建起了“山海”独有的用户洞察体系。
转角处是供应链管理部——他们用一个月时间重构了整个物流网络,实现了百分之九十五校区“当日达”。
最后,她停在自己的办公室前。门牌上依然只是简单的“苏晚晴”三个字,但门后承载的,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夜市小摊的梦想。
晨光透过落地窗,为每张办公桌镀上金边。她仿佛能看见:
· 财务部熬夜核对报表的身影
· 技术部为修复一个bug争得面红耳赤
· 市场部为一句文案反复推敲
· 客服部耐心解答每个用户的疑问
这些画面重叠在一起,构成了“山海”跳动的心脏。
三个月前,她还只是个带着十几个人的创业者。如今,她麾下是两百多人的专业团队,管理着覆盖三百所高校的商业网络,肩扛着投资人的期待和市场的审视。
资本给了她翅膀,也给她戴上了镣铐。
媒体给了她光环,也给了她放大镜。
规模给了她力量,也给了她重负。
但她依然站在这里。
八点整,员工陆续到来。看见站在办公区中央的苏晚晴,大家都有些意外——她通常更早就在办公室开始工作。
“今天晨会,我们换个地方开。”她带着所有管理层登上天台。
初冬的晨风带着凉意,但阳光正好。从三十层的高楼望去,大半个上海尽收眼底。
“三个月前,我们站在这里立下军令状。”苏晚晴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有人说我们太激进,有人说我们太理想。但现在——”
她回身,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