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团队的磨合渐入佳境,但苏晚晴敏锐地察觉到另一个问题。
周一晨会,市场部展示了最新设计的促销海报。醒目的折扣数字,时尚的视觉元素,专业得无可挑剔。李哲自信地讲解着投放策略,数据模型精准到每个点击的成本。
苏晚晴静静听完,问了两个问题:
“这张海报,和其他的电商品牌有什么区别?”
“我们一直说的‘温度’,在哪里?”
会议室突然安静。李哲张了张嘴,最终没有回答。
那天下午,苏晚晴独自翻看用户调研报告。一条留言刺痛了她的眼睛:“感觉‘山海’越来越像其他平台了,就是另一个卖货的App。”
她把报告推到办公桌中央,对韩梅梅和李哲说:
“我们拿到了资本,扩大了团队,提升了专业度,却正在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一周后,着名的品牌咨询公司“言象设计”入驻山海科技。
创始人严明是业内传奇,报价高昂,档期难约。初次见面,他开门见山:“苏总,贵公司的资料我看过了。以你们现在的规模,完全可以采用更标准化、更有效率的品牌方案。”
苏晚晴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问:“严老师,您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山海’吗?”
她开始讲述。讲那个夜市的小摊,讲第一个主理人的故事,讲用户寄来的手写信,讲团队在扩张中遇到的困惑。没有数据,没有ppt,只有一个个真实的瞬间。
严明原本职业化的表情渐渐松动。最后,他说:“我接这个案子。但有个条件——我要和你们的主理人待一周。”
接下来的七天,严明的团队穿梭在各个大学城。他们在凌晨四点帮主理人一起接货,在深夜的社群里看用户聊天,甚至跟着主理人去给学生送急用的物品。
项目启动会上,严明展示了他们的发现。
大屏幕上出现两张照片的对比:一张是精心设计的促销海报,另一张是主理人在小黑板上手写的通知。
“专业的设计,输给了手写的温度。”严明说,“不是因为设计不好,是因为它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