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市场调研(2 / 2)

· 数据: 创意文具(如卡通笔记本)8-15元;普通中性笔2-5元\/支;小玩具5-20元不等。

· 分析: 需求存在,但客单价偏低,且季节性不强(除非开学季)。可作为补充,难以担当主营。结论: 辅助备选。

· 生活杂货区(品类繁杂,目标分散):

· 观察: 售卖洗脸盆、衣架、收纳盒、拖鞋等。

· 分析: 需求有,但购买频率低,顾客往往是有特定需求才来购买,随机消费可能性小。结论: 不适合她需要快速现金流转的模式。放弃。

第三阶段:销售策略与竞争态势分析

她的记录不仅仅关于商品和价格,更深入到经营策略层面。

· 促销手段: “最后三天清仓”、“新款上市八折”、“买二送一”、“满30减5”。她记录下不同促销话术的效果。

· 服务增值: 卖首饰的摊主提供免费刻字;卖鞋垫的阿姨承诺“穿不舒服拿来换”;手机贴膜摊主强调“包教包会,贴坏包赔”。她意识到,服务是摆脱纯粹价格战的有效武器。

· 位置效应: 夜市入口和中间十字路口的摊位,人流量最大,但租金肯定更高,竞争也最激烈。支巷末端摊位人流稀少,但成本低。她需要权衡。

· 竞争对手分析: 她重点观察了几家手机配件摊。A摊价格中等,但老板态度冷淡;b摊价格偏高,但货品看起来更精致;c摊价格有优势,但贴膜技术粗糙,常贴出气泡。她发现了潜在的市场缝隙——价格适中、品质可靠、服务贴心的摊位,似乎存在需求。

第四阶段:内心推演与初步构想

一周的“市场调研”接近尾声。苏晚晴坐在夜市尽头一个不起眼的花坛边沿,就着远处摊位漫射过来的灯光,翻看着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她的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思考的光芒。

综合所有数据和分析,她的大脑像一台高效的处理器,进行着无声而激烈的推演:

1. 目标市场确认: 坚定不移地聚焦大学生群体,满足其日常、高频、小额的消费需求。

2. 主营品类锁定: 手机配件(数据线、手机壳、贴膜)。理由:需求稳定、标准化、风险可控、技术门槛低,且她发现了通过服务和品质建立差异化的机会。

3. 辅助品类选择: 引入少量创意文具或新奇小商品作为引流和补充,提升摊位吸引力。

4. 竞争策略构思: 避免正面价格战。主打“免费精细贴膜”、“品质保证”、“耐心服务”来构建自己的小小护城河。

5. 选址考虑: 初期资金紧张,可选择支巷中段,租金压力小,依靠服务和口碑吸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顾客。

合上小本子,苏晚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白色的水汽在秋夜的寒风中迅速消散。心里那份因为兼职失败而留下的巨大空洞,仿佛被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分析和逐渐清晰的构想一点点填满了。

她知道该卖什么,也知道大概该怎么卖了。调研结束,方向已然明确。接下来,就是将那五百元“种子轮投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库存,然后,勇敢地走进这片灯火通明的战场。这一次,她不再是旁观者,她将要成为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