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汇报的艺术(1 / 2)

从平州回来的路上,孙厅长一直闭目养神,直到车子驶入省城地界,他才忽然开口:“小林,这次调研的情况,回去后你先整理个初稿,重点是开发区土地闲置和大河村失地农民安置存在的问题。”

“好的,孙厅长。”我连忙应下,心里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有些没底。这份报告该如何落笔,才能既反映真实问题,又不至于过于尖锐?

“记住,”孙厅长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依旧闭着眼,语气平淡却带着分量,“汇报,不是告状,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要把问题说清楚,更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楚。”

我细细品味着这句话,感觉又学到了关键的一课。

回到政策研究室,我立刻投入了紧张的资料整理和报告起草工作。我把在平州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开发区那片触目惊心的闲置土地,以及大河村村民关于补偿款和就业的抱怨,都尽可能客观、详实地记录下来。同时,我也查阅了国家和省里关于开发区建设、土地管理、失地农民安置的相关政策文件。

起草初稿时,我反复琢磨孙厅长的提醒和之前王老师关于“文件语气”的教导。我没有使用情绪化的批判字眼,而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列举了平州开发区规划面积、已建成面积、实际入驻企业数量、土地闲置率等具体数字;描述了大河村被征地面积、官方补偿标准与村民实际到手款的差距、承诺就业与实际情况的落差。

在问题分析部分,我指出了盲目追求“政策效应”、土地利用粗放、监管不到位、对失地农民长远生计考虑不足等问题。最后,在建议部分,我没有空喊口号,而是提出了几条相对具体的思路:建议对全省开发区进行土地利用效率评估和清理整顿;强化土地出让后的监管和违约责任追究;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保、技能培训、多元化安置等长效机制。

写完初稿,我长长舒了口气,自觉已经尽力在“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之间做了平衡。

我先把稿子拿给王老师看。他戴上老花镜,看得非常仔细,不时用笔在上面做着标记。

看完后,他放下稿子,沉吟片刻,说道:“情况摸得比较扎实,问题抓得也准,建议也有针对性。不过……”

他顿了顿,指着其中几处关于补偿款差距和村民抱怨的直接引述:“这些内容,事实或许如此,但写在给领导的正式报告里,语气显得过于‘原生态’,容易引发对立情绪。可以考虑换一种表述方式,比如‘据部分村民反映,补偿款发放环节可能存在一些需要规范之处’,或者‘征地时承诺的就业岗位,与实际吸纳能力之间存在一定落差’。这样,既点出了问题,又留有余地,便于上级领导协调处理。”

我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王老师这是在教我,如何将尖锐的事实,用更符合机关话语体系的方式“包装”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汇报效果。

“还有这里,”王老师又指着我关于“盲目追求政策效应”的批评,“这个判断本身没问题,但直接写出来,打击面太广。可以改成‘部分地区在开发区建设上,可能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样,更客观,也更有建设性。”

我按照王老师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了精心修改,将那些可能刺眼的棱角一一磨平,让整篇报告看起来更加理性、客观、富于建设性。

修改后的稿子送给孙厅长审阅。他看完后,没多说什么,只提笔在几个细节上做了核实和微调,便签上了“请转呈周副秘书长阅”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