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王伯年老师(2 / 2)

我听得目瞪口呆,背后微微冒汗。原来,看一份材料,不能只看它说了什么,更要看它没说什么;不能只看结论,更要看支撑结论的过程和逻辑。

“那我们……应该怎么看?”我追问道。

王伯年拿起他那支红蓝铅笔,在空白的稿纸背面随手画了一个简单的金字塔图形。

“看问题,要像剥洋葱,也要像建金字塔。”他缓缓说道,“首先,要占有充分的、真实的信息。不能光看这是塔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要善于比较和鉴别。横向比较,和其他地区、其他行业比;纵向比较,和过去的历史数据、发展轨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看出特点和问题。”

“再次,要深入分析,探寻根源**。一个现象背后,往往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塔身。”

“最后,才是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建议要建立在扎实的分析基础上,要符合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影响和后果。这是塔尖。”

他放下笔,看着我:“这四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需要知识储备,需要实践经验,更需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勇气和坚持。这就是‘实事求是’。”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喃喃地重复着这九个字,感觉重若千钧。在等级森严的机关里,要做到“不唯上”,需要何等的风骨和智慧?

“你还年轻,刚开始,不必急于求成。”王伯年的语气缓和下来,“先从最基本做起。以后看材料,不要只看结论,试着用我刚才说的方法去挑毛病,去找它没说的东西。看报纸,看文件,都要带着问题去看。慢慢养成习惯。”

“谢谢王老师!您这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我由衷地感谢,感觉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深刻、更真实的世界。

“去吧。路还长。”王伯年挥了挥手,重新拿起了他的红蓝铅笔,再次沉浸到他的工作中去。

我回到座位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伯年老师没有教我任何具体的公文格式或官场技巧,他教给我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比任何具体的技能都更为根本,也更为珍贵。

我看着玻璃板下那方砚台和“实事求是”四个字,它们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我知道,从今天起,我观察这个世界的目光,将不再一样。王伯年老师,这位沉默寡言的引路人,已经开始为我点亮前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