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63章 雷达其实并不一定是会转的

第263章 雷达其实并不一定是会转的(1 / 2)

萨戈达空军基地。

被誉为巴基斯坦空军最精锐的“黑蜘蛛”中队,此刻已经全体换装了崭新的歼-7S“天龙”战斗机。

在灯火通明的作战简报室里,二十多名顶尖飞行员正襟危坐,他们的脸上,既有大战来临前的紧张,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新式武器的自信。

站在他们面前的,除了他们的中队长和基地指挥官,还有几位身着巴方军服、但面孔却是东方面孔的龙国技术顾问。

其中为首的,是一位名叫林涛的首席顾问。

他看起来不过三十多岁,神情沉稳,眼神里透着一股强大的自信。

“将军,各位飞行员兄弟。”林涛用流利的英语开口,“根据我们刚刚收到的、由我国和贵国盟友共同确认的情报,敌人的攻击即将开始。他们的目标,是卡胡塔。他们的主要突击力量,是法国‘幻影2000-5’。”

他走到巨大的战术地图前,上面已经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箭头,标绘出了敌我双方的态势。

“‘幻影’是一款优秀的战机,它的雷达和中距导弹性能都很出色。但是,”林涛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坚定,“它并非不可战胜。我们的‘天龙’,拥有更强的瞬间盘旋能力和高空高速性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霹雳-8’。”

他用红色的记号笔,在巴基斯坦与印度边境之间的一片空域,画下了一个巨大的圆圈。

“根据我们的计算,‘霹雳-8’导弹的有效射程,足以让我们在印度的‘幻影’战机进入他们‘米卡’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前,就完成锁定和攻击。我们不需要和他们进行复杂的近距离格斗。我们可以在这里,在这片空域,利用我们的速度优势和导弹的射程优势,为他们准备一个死亡陷阱。”

林涛指着那个红圈,看着所有巴基斯坦飞行员,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的战术很简单:高速截击,超视距攻击,打了就跑,绝不恋战。用我们的长矛,去攻击他们够不到的盾牌。”

空军司令安瓦尔·卡迈勒将军站在简报室的后方,静静地听着。

他看着那些年轻的、充满战意的飞行员,看着他们眼中对龙国顾问和新式武器的信任,心中五味杂陈。

几个小时前,他还对这一切持怀疑态度。

而现在,他知道,巴基斯坦的国运,今夜就压在了这些年轻人的肩膀上,压在了这些由东方盟友制造的、被称为“天龙”的战机和“霹雳-8”的导弹上。

他握紧了拳头,心中默默地向真主祈祷。

东方,地平线已经开始泛白。

一场决定南亚次大陆未来数十年格局的空中对决,即将拉开序幕...

凤凰军工厂,“霹雳-8”导弹总装车间。

恒温恒湿的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刺鼻的松香焊剂味道,巨大的排风扇在天花板下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穿着蓝色工作服和白色防静电大褂的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总装工作。

这里的每一道程序,都严格到近乎苛刻,因为他们知道,从自己手中诞生的,是足以决定国家空中力量未来的利剑。

但此刻,车间里的气氛却有些压抑。

姜晨站在一道玻璃墙前,面无表情地看着无尘操作间里,几位技术员正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核心芯片。

他的眉头紧紧地锁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手里的那份生产数据报告,发出轻微而又急促的“嗒、嗒”声。

报告上的数字,让他感到一阵烦躁。

虽然首批“霹雳-8”导弹已经通过了最严苛的测试,并成功交付给了巴基斯坦方面,但生产效率却远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问题就出在导弹的“眼睛”——那个凝聚了尖端科技的引导头上。

为了让“霹-8”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的超视距锁定和抗干扰能力,姜晨在系统日志的帮助下,为其设计了一款革命性的红外成像引导头。

其核心,就是那枚小小的处理芯片。

这枚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至少领先了当前世界主流水平十五年。

但领先的技术,也带来了领先的生产难题。

它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蚀刻工艺的精度、以及封装技术的稳定性,都提出了一个近乎变态的要求。

凤凰厂现有的生产线,哪怕在冯远征教授的帮助下,从全国各地调来了最好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也依然感到力不从心。

良品率,这个冰冷的工业词汇,像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了生产线上。

目前,引导头核心芯片的良品率,一直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徘徊。这意味着,每生产十枚芯片,就有六枚是废品。

这种巨大的损耗,不仅拖慢了生产进度,更让成本居高不下。

“小姜啊……”

王德贵陪在一旁,他看着姜晨那张紧绷的脸,小心翼翼地开了口。

他递给姜晨一杯泡得正浓的茶,试图缓和一下气氛。

“这个……是不是技术指标定得太高了?”老王厂长斟酌着词句,“我知道,好东西就要有高标准。但咱们厂的这些设备,已经是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了。那些老师傅们,也都是从建国起就跟机器打交道的好手。现在这个良品率,实在是……实在是没办法了。要不,你看,咱们能不能……稍微降一点点标准?哪怕性能上差个百分之五,但良品率能提上来,产量也能跟上,是不是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老厂长的建议,是站在现实角度最合理的选择。

降低一点性能指标,换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对于任何一个军工厂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

但姜晨想都没想,就摇了摇头,语气斩钉截铁。

“不行。”

他转过头,看着这位为工厂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前辈,眼神无比坚定。

“王厂长,我理解您的难处。但是,我们不能降标准。战场上,没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胜利。差一点,就是生与死的区别。我们的飞行员,在天上把性命交给了我们手里的这枚导弹,我们怎么能为了自己的生产方便,就让他们去冒那百分之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