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白沙瓦的“新玩具”(1 / 2)

兴都库什山脉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阿富汗的大地上。

对于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贾马尔(岩羊)和他的小队来说,这片阴影,既是庇护所,也是一座巨大的、无形的囚笼。

他们藏身在一个被废弃的、位于半山腰的坎儿井里。

这里阴暗、潮湿。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怪味。

幸存的七名战士,像一群受伤的孤狼,蜷缩在角落里,默默地舔舐着各自的伤口,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小狼”(法里德)坐在贾马尔的身边,怀里紧紧抱着那具已经打空了的RPG-7发射筒,仿佛那是他唯一的依靠。

他的眼神空洞,不再有之前的兴奋和稚气,那场短暂的胜利和紧随其后的血腥屠杀,像一把烧红的烙铁,在他年轻的心上,烫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疤痕。

“‘岩羊’……”他喃喃地开口,声音嘶哑,“我们……我们还剩下多少子弹?”

贾马尔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几个AK-47的弹匣,从同伴们那里收集起来,排在自己面前。

五个,总共只有五个满装的弹匣,外加纳西尔那支老式步枪剩下的不到二十发子弹。

至于反坦克武器,已经彻底告罄。

这点火力,别说再去伏击T-72,就连对付一小队联邦的摩托化步兵,都显得捉襟见肘。

“我们还能打吗?”法里德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绝望。

贾马尔抬起头,环视着自己的兄弟们。

卡里姆,那个沉稳如山的中年男人,正在用一块破布,包扎着手臂上被弹片划开的伤口;纳西尔,那个神枪手,正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他那支比自己年纪还大的步枪,眼神却茫然地望着黑暗的井口。

其他几个人,也都垂着头,沉默不语。

失败和死亡的阴影,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能。”贾马尔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

他拿起一个弹匣,重新插进自己的AK步枪,发出一声清脆的“咔哒”声。“只要我们还活着,手里还有枪,这场战争,就没有结束。休息一下,天黑后,我们向北转移,去马苏德兄弟那里,他们应该还有些补给。”

他的话,并没有带来多少安慰。

所有人都知道,马苏德的部队,同样在联邦的重点围剿之下,日子并不比他们好过。

这更像是一种聊以自慰的、没有目的地的流浪。

就在这时,井口传来了一阵特殊的、三长两短的鸟鸣声。

这是他们和山下村庄里联络人的暗号。

贾马尔立刻警惕起来,他打了个手势,所有人瞬间抓起了武器,紧张地望向井口。

一个瘦小的身影,顺着绳子滑了下来。

是村里的信使,一个名叫哈桑的少年。

他气喘吁吁,脸上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混杂着兴奋和神秘的表情。

“‘岩羊’!”哈桑跑到贾马尔面前,压低了声音,急切地说道,“指挥官传来消息!从白沙瓦来的消息!让我们立刻派人,去边境的‘鹰巢’据点,接收一批……一批真主赐予的新武器!”

“新武器?”贾马尔皱起了眉头,“什么新武器?鹰酱佬又肯给东西了?”

“不知道!”哈桑摇着头,眼睛却在放光,“信上说,不是鹰酱的,也不是埃及人的。是一种……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专门用来猎杀‘Shaita’(魔鬼)的‘真主之矛’!指挥官让您,亲自带两个人去看看!”

贾马尔的心中,升起一丝疑虑,但更多的,还是一股无法抑制的希望。

在这弹尽粮绝的时刻,任何关于新武器的消息,都像是沙漠中的一捧清泉,足以让濒死之人,重新燃起求生的欲望。

他看了一眼身边同样露出惊疑神色的“小狼”和卡里姆,沉声说道:“好!我们去看看,真主到底赐予了我们什么样的‘长矛’。”...

一个半月前。

南国的天气,已经带上了初夏的湿热。

但在凤凰军工厂那巨大的、恒温恒湿的精密总装车间里,空气却仿佛凝固了一般,带着一丝紧张而又兴奋的凉意。

姜晨正站在车间中央,审视着眼前即将完成的“杰作”。

这一个多月以来,整个工厂几乎进入了战时状态。

在冯振国亲自下达的最高优先级指令下,所有的资源,都向这个代号为“援手”的绝密项目倾斜。

老王厂长带领着最精锐的技工团队,几乎是吃住都在车间里。

他们放弃了所有精密的数控机床,反而用上了早已淘汰的、五十年代的老式车床和铣床,甚至动用了手工锉刀和砂纸,目的只有一个——在每一个零件上,都刻意地留下那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小作坊的、独一无二的“粗糙感”。

这种逆向的“做旧”工艺,比追求极致的精密,更考验一个老师傅的功力。

李学敏和他的弹药实验室,则在一次次的失败后,终于攻克了“自锻成型战斗部”的稳定装药技术。

他们用最常见的黑索金炸药作为基底,通过调整药柱的形状和密度,成功实现了在引爆瞬间,将那块紫铜药罩,稳定地塑形成一道高速金属射流。

每一次的静态爆炸试验,都在厚重的钢靶上,留下一个深邃的、边缘光滑得如同艺术品般的孔洞。

而张涛,则带着他手下那群平均学历至少是专科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们,进行着一项堪称凤凰军工厂历史上最“离经叛道”的测试。

他从厂里的后勤部门,找来了几个刚刚入职、只负责打扫卫生的年轻工人,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也从未接触过任何武器。

张涛把他们带到试验场,指着桌上那本由姜晨亲手绘制的全图画说明书和一堆“红箭-73G”的散装零件,用最简单的话说道:“你们的任务,就是看着这本小人书,把这堆铁疙瘩,给拼起来。”

于是,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就在这间本该充满严谨科学氛围的试验场里上演了。

而他们这些高级工程师们也尝试着用这些“文盲”的视角去理解这样一张“说明书”。

这些工程师们,平日里都是和复杂的图纸、精密的公式打交道的天之骄子,此刻却被要求彻底忘掉自己的知识,用最原始的、文盲的视角去审视这本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