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10章 龙国的新一代计算机研发计划

第210章 龙国的新一代计算机研发计划(1 / 2)

“好!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姜晨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你们说的那些困难,涡喷发动机、集成电路、火控系统、新型材料……看起来的确很难,也的确很麻烦。但是,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难。”

秦海东等人闻言,再次愣住。

没有那么难?

这怎么可能?

刚才他们列举的每一项,都是龙国工业界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是横亘在他们面前难以逾越的高山。

他们看着姜晨,眼中充满了疑惑,但也带着一丝微弱的希望,期待着他能给出解释。

姜厂长这么说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姜晨没有直接解释,而是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巧的金属样品,递给了秦海东。

“秦总工,您先看看这个。”

秦海东接过样品,入手冰凉,质地轻盈,表面泛着一种独特的金属光泽。

他疑惑地打量着,却辨认不出这是何种材料。

李卫国和王淑芬也凑了过来,好奇地观察着。

“这是什么材料?”王淑芬忍不住问道,她作为结构材料专家,对各种金属材料都有深入研究,但眼前这个样品,却让她感到陌生。

姜晨微笑着解释道:“这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我们称之为SHTC-1。它的特点是超高的导热性能和极低的密度。”

“超高导热?极低密度?”秦海东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立刻联想到新型导弹涡喷发动机对高温合金的需求,以及弹体轻量化的要求。

从本质上来讲,材料上的难题也是他们设一一款新型导弹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选材不对,一切都是白搭。

“没错。”姜晨肯定地点头,“这种材料,我们已经在歼-7D战机的火控雷达上进行了应用。大家可能也听说了,歼-7D的雷达在长时间工作下,性能非常稳定,探测精度和距离都有显著提升,这其中,SHTC-1的散热性能功不可没。它有效地解决了雷达内部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使得雷达能够长时间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在之前的演习中,取得了出色的战绩。”

所谓的演习自然便是南疆空战,但是出于保密的缘故,姜晨并未透露过多细节。

听到SHTC-1已经在歼-7D战机上取得实际应用,并且战绩出色,秦海东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歼-7D战机在空军中的表现,他们多少有所耳闻,但具体细节并不清楚。

现在姜晨亲口证实,并指出其中关键技术,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这种新材料的信心。

“这种材料,同样也能应用于新型导弹的制导系统上。”姜晨继续说道,“导弹在高速飞行时,内部的制导计算机和雷达导引头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散热不良,会严重影响制导精度和可靠性。SHTC-1能够高效地将这些热量导出,确保导弹的‘大脑’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从而保证其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秦海东等人听得心潮澎湃。

如果姜晨所言非虚,那么困扰他们的新型导弹材料问题,似乎找到了解决之道。

涡喷发动机对高温合金的需求,弹体轻量化对高强度材料的需求,以及制导系统对高效散热材料的需求,SHTC-1似乎都能提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如果材料能跟上,那么新型导弹的研发自然会顺利很多!”秦海东的语气中充满了振奋,他紧紧握着手中的SHTC-1样品,仿佛握着希望。

李卫国和王淑芬也激动不已,他们深知材料是工业的基石,有了这种革命性的材料,很多过去不敢想的设计,现在都变得可能了。

但是,这份振奋并没有持续太久。

紧接着,他们又都一个二个的冷静了下来。

材料的问题是解决了。

但也仅仅只是解决了材料上的问题。

走出了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而已。

“姜厂长,材料问题如果能解决,那确实是天大的喜事!”赵振华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但是……即便有了新材料,导弹也不过是有了新的身体,但是没有新的大脑啊!您图纸上标注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还有弹载火控系统,都需要极其复杂的集成电路和高速运算能力。我们龙国的计算机技术……实在是太过于落后了。我们现在连一台稳定可靠的通用计算机都造不出来,更别说这种用于军事制导的微型高速计算机了。这才是真正的‘卡脖子’啊!”

赵振华的话,让现场的气氛再次变得沉重。

材料的突破固然令人兴奋,但计算机和芯片的落后,却是横亘在龙国军工面前的另一座大山。

没有强大的“大脑”,再先进的导弹也只能是“瞎子”和“傻子”。

姜晨对此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他们必然会提出的疑问。

他看着赵振华,语气平静而自信:“赵总工,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当然也考虑到了。实际上,关于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发,尤其是芯片这方面,我们14所那边已经在进行攻关了。相信很快就能有结果了。”

秦海东等人再次愣住。

14所?

他们知道14所是龙国顶尖的雷达电子研究所,但他们并不知道14所已经开始涉足计算机和芯片的研发。

这消息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又一个重磅炸弹。

姜晨没有详细解释14所的具体进展,但他的确不是信口开河。

实际上,他在上次完成歼-7D的测试之后,就曾与林浩进行过深入交流,表达了对新一代计算机研发的强烈意愿,尤其是芯片这方面。

他并未动用系统直接兑换成品技术,而是根据后世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方向,给林浩他们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摸索方向,鼓励他们自主创新,从基础理论和材料工艺上进行突破。

他知道,真正的技术进步,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

而这次有了充足的系统资金,姜晨对计算机的研发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