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199章 钱森教授出院,国之重器再临

第199章 钱森教授出院,国之重器再临(1 / 2)

沪上,一座戒备森严的医院内。

这里的病房被一级保护,外围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巡逻,内部则有专职的医护人员和警卫。

因为里面住着的不是别人,正是龙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钱森教授。

钱森教授,这个名字在龙国科学界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他早年负笈海外,在鹰酱国最顶级的科研学府深造,师从世界一流的火箭工程专家,参与了当时鹰酱最前沿的火箭工程项目。

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最精密的实验设备和最严谨的科研方法。

他亲眼见证了鹰酱国在火箭技术上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的V-2火箭仿制到洲际弹道导弹的初步构想,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勤奋,很快便在鹰酱国的科研团队中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科学家。

无数次,他站在发射场,看着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冲向云霄,心中便激荡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时代,钱森教授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焰——报效祖国。

他深知,贫弱的龙国在国际舞台上屡受欺凌,正是因为缺乏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先进的科技支撑。

他渴望将自己所学的一切,带回那个饱经磨难的故土,为龙国铸造抵御外敌的“利剑”,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鹰酱国优渥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龙国时,他便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回国后,钱森教授便投身于龙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

从最初的仿制摸索,到后来的自主研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

他带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从一张张图纸、一个个公式开始,硬生生地啃下了无数技术难关。

东风-1、东风-2,一枚枚导弹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成为龙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东风-2改进型弹道导弹,对钱森教授而言,更是意义非凡。

它不仅仅是一枚导弹,它是龙国独立自主研发战略武器的标志,是打破鹰酱和毛熊核垄断的关键一步,更是龙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的“镇国神器”。

如果它能成功,将意味着龙国拥有了可靠的远程战略威慑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北方毛熊和西方鹰酱的潜在威胁,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也承载着钱森教授毕生的心血和梦想。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东风-2改进型弹道导弹的发射失败,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钱森教授和整个科研团队的心头。

导弹在升空后不久便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最终偏离预定轨道,不得不紧急销毁。

钱森教授亲眼目睹了那令人心碎的一幕,巨大的轰鸣声和冲天的火光,仿佛将他的心也撕裂开来。

失败的原因,成了压在钱森教授心头的一块巨石。

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计算和分析,试图从海量的遥测数据和设计图纸中找出问题的症结。

然而,问题就像一个幽灵,藏匿在数百万个计算数据和无数条设计曲线的缝隙中,无迹可寻。

龙国的科研工具实在是太落后了,不像西方国家和联邦,他们已经开始拥有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模拟推演,能够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在虚拟环境中找出潜在问题。

钱森教授的团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法——手算。

每一页计算稿都堆积如山,每一条曲线都耗尽心血,但错误就像幽灵,藏匿在数百万个数字的缝隙中,无迹可寻。

他甚至不知道是理论公式出了问题,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哪里出了故障。

因为导弹发射失败,他甚至没能获得完整的实验参数!

因为过度操劳,钱森教授病倒了。

钱森教授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两个月。

这两个月里,他没有停止思考,但身体的虚弱和思维的僵滞,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

他甚至都想过直接跳过东风-2改进型,直接研发下一代弹道导弹。

因为重新设计一款导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从一款有问题的导弹上找出问题,来得更加简单粗暴,也可能更快。

在他的构想中,龙国的弹道导弹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

除了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龙国还应该拥有3000到6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以及2000公里以内的近程弹道导弹。

缺一不可!

跳过东风2改并非不可。

但那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时间的延误,是他无法接受的。

他不能放弃,也不能让国家的希望就此蒙尘。

更何况,这一次遇到困难便放弃,那下一次呢?

科研的道路本就看不到尽头,不知道前面等待着自己的会是什么。

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就在他几乎要陷入绝望的时候,一封来自南云军区的信件,被秘密送到了他的病房。

说实话,钱森教授对此并不抱有什么希望。

他知道,为了解决东风-2改进型的问题,他已经向全国各个杰出的科研团队发出了求助,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一点意外之喜。

但全国最懂火箭科学的那帮人都聚集在他的团队了,其他地方的科研团队,即便有才华,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一个如此复杂且高度保密的国家级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他甚至觉得,这不过是地方科研单位为了表现积极性,而进行的例行公事。

然而,当他看到信封上那简朴的军区印章,以及信件的秘密等级标识时,他还是感到了一丝好奇。

他拆开信封,取出了里面的信纸。

信件的开头是标准的公文格式,但很快,他的目光就被信中那些熟悉的公式、图示和专业术语所吸引。

信中没有冗长的客套,直接切入了东风-2改进型导弹发射失败的核心问题。

钱森教授的身体猛地一僵。

信中首先指出了一级发动机燃料喷注系统设计上的一个微小缺陷。

信中写道:“该设计在理论计算中可能问题不大,但在实际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容易导致局部燃料富集或氧化剂过量,从而引发燃烧不稳,甚至产生爆震。建议对喷注孔的直径、角度以及排列方式进行微调,以改善混合效率,提高燃烧稳定性。”

钱森教授的呼吸变得粗重。

他曾无数次推演一级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也曾怀疑过喷注系统,但始终无法定位到如此细微且致命的缺陷。

信中甚至附带了几张经过修改后的喷注单元结构示意图,那些示意图与原设计相比,看似只是细节上的调整,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流体力学和燃烧学原理。

他立刻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猜测,而是基于极其精确的计算和分析。

紧接着,信中又提到了二级火箭点火失败的问题。

信中分析道:“这可能与级间分离的时序控制和热防护设计有关。在高速飞行和一级发动机工作的状态下,级间段的温度会非常高。如果二级火箭的点火时机掌握不当,或者热防护措施不足,很容易导致点火系统失灵,甚至在点火前就被高温损坏。建议在级间段增加一层更高效的隔热材料,并对二级火箭的点火程序进行更精细化的时序标定,确保在最佳的窗口期进行点火。”

钱森教授的眼睛瞪大了。

级间分离和二级点火,这同样是困扰团队的难题。

他们曾怀疑过引信,怀疑过燃料,但从未将问题与级间段的高温和点火时序的精确标定联系起来。

信中提出的隔热材料和时序标定,如同拨开迷雾的阳光,瞬间照亮了困扰他们许久的死结。

最后,信中还提到了弹头再入姿态失稳的问题。

信中写道:“这可能涉及到弹头气动外形、重心位置以及尾部稳定翼的设计。目前的设计,在高速再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激波干扰和重心漂移,导致姿态控制的难度加大。建议尝试对弹头的锥度进行微小的调整,优化其气动特性,并对内部配重进行更精确的计算和布置,以确保其在再入过程中的稳定性。”

当钱森教授读完信件的最后一句话时,他感到自己的脑袋不再疼痛,仿佛一下子治好了自己的心病。

那种困扰他日夜的疲惫和焦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甚至感到一股久违的活力重新涌上心头。

这封信,不仅仅是提供了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龙国并非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