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三代机之路(2 / 2)

“其次是机动性。”姜晨继续分析,“歼-7的气动布局决定了其在跨音速和亚音速大迎角飞行时的机动性不足。三代机强调高瞬时盘旋角速度、高稳定盘旋角速度以及大迎角飞行能力。这需要全新的气动设计理念。”

陈广平接过话头:“是的。我们目前主要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我们了解到,一些航空强国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战机,都采用了放宽静稳定度设计,并结合了先进的飞控系统。这种设计能够显著提升飞机的机动性,但对飞控系统的要求极高,一旦飞控失灵,飞机将无法控制。”

“没错,放宽静稳定度设计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FBW)是三代机的标志性技术。”姜晨肯定了陈广平的判断,“FBW系统通过计算机实时精确控制飞机姿态,弥补了气动不稳定性,从而实现更高的机动性和敏捷性。这需要我们突破高可靠性机载计算机、高精度传感器(如光纤陀螺)、高速数据总线以及复杂的飞控软件算法。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在气动布局上,我们可以考虑鸭式布局。”姜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鸭翼位于主翼前方,能够产生涡流,增强主翼升力,尤其是在大迎角飞行时,可以显著提高飞机的瞬时盘旋能力和起降性能。这种布局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但它能为我们提供优异的升力特性和高机动性。同时,结合大三角翼和腹部进气道,可以兼顾高速飞行性能和发动机进气效率。”

陈广平听得眼睛一亮。

鸭式布局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但将其应用于战斗机并实现放宽静稳定度设计,则需要极高的气动设计水平和飞控技术。

但却能有效弥补龙国发动机先天性不足的缺点。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是航空发动机。”姜晨的语气变得很是严肃,“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心脏’,也是我们龙国长期以来的短板。歼-7D目前使用的发动机,推力不足,推重比低,寿命短,严重限制了飞机的性能发挥。三代机需要大推力、高推重比、高可靠性、长寿命的涡扇发动机。”

陈广平叹了口气:“发动机问题,确实是卡我们脖子的最大难题。我们目前主要依靠仿制毛熊的发动机,但在材料、工艺、设计理念上都存在差距。高性能涡扇发动机需要攻克高压压气机、低污染燃烧室、高温涡轮叶片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特别是高温合金和单晶叶片,这些都是决定发动机性能和寿命的关键。SHTC-1虽然解决了散热问题,但要真正制造出高性能发动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SHTC-1的成功,为我们解决了高温涡轮叶片和燃烧室的热管理难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姜晨指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允许发动机在更高涡轮前温度下稳定工作,从而直接提升推力、燃油效率和寿命。例如,涡轮前温度每提高100摄氏度,发动机推力通常可提高10%至15%。但除了材料,我们还需要在核心机设计上取得突破。这包括压气机效率、涡轮效率、燃烧室的燃烧效率和稳定性。同时,高精度制造工艺也至关重要,如叶片的精密铸造、加工和表面涂层技术,以及转子部件的动平衡技术。这些都需要我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和工业攻关。”

“第四,是航电系统。”姜晨看向林浩,“JL-7A雷达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三代机需要更强大、更集成化的航电系统。这包括更强大的多模式、多目标跟踪雷达,能够支持更复杂的空战模式,如边扫描边跟踪和低截获概率模式。同时,还需要先进的电子战系统,用于干扰敌机雷达和对抗敌方电子干扰。”

二人下意识地看向了一旁的林浩。

作为14所的副所长,雷达研究正是他的强项。

林浩听到二人说起雷达,也是点头:“是的。我们14所正在努力。但要实现这些,需要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复杂的软件编程。三代机的航电系统将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网络,所有传感器(雷达、红外、电子战)的信息需要进行数据融合,为飞行员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开放式、模块化的航电架构,以便于未来的升级和维护。这与我们目前分立式的航电系统完全不同。”

“模块化航电架构是未来的趋势。”姜晨肯定了林浩的思路,“它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升级性。同时,先进的座舱人机界面也至关重要,如大面积多功能显示器、头盔显示器(HMD)等,能够直观地呈现复杂的战场信息,减轻飞行员的认知负荷,提高作战效率。”

“还有就是制造工艺和工业基础。”姜晨总结道,“研发一款三代机,不仅仅是设计图纸上的突破,更是对整个工业体系的考验。它需要超大型的装配厂房、高精度的数控机床、自动化铆接设备、激光焊接技术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机身蒙皮的整体成型、大型构件的精密加工、数百万个铆钉的精确安装,都对制造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与鹰酱和毛熊等航空强国存在巨大差距。”

说白了,就是生产线不支持大规模生产。

就像后世鹰酱拆除了F22的生产线,即便技术是早就掌握的,但想要重启生产线,那代价连他们自己都难以接受。

陈广平深以为然:“是的,姜厂长。我们松州厂虽然有经验,但主要集中在二代机的生产。三代机的制造精度和复杂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量级。我们需要大量投资引进先进设备,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巨大投入和长期规划。”

“没错,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投入和全国工业体系的协同。”姜晨强调,“我们可以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入手。虽然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还很原始,但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初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理念,用于结构优化、部件设计和加工路径规划。这能提高设计效率和制造精度,为未来的全面数字化打下基础。”

“同时,人才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姜晨继续道,“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既懂航空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包括气动设计师、结构工程师、飞控工程师、航电专家、发动机专家以及高技能技工。这需要建立完善的航空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陈广平与林浩都在消化姜晨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挑战。

他们知道,姜晨所说的每一点,都直指龙国航空工业的命脉。

“姜厂长,您所说的这些,确实是未来战机的发展方向。”陈广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希望,“但要实现这些,难度太大了。这几乎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在多个领域同时进行突破。”

“是的,难度巨大。”姜晨肯定道,“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拥有自主研发的三代机,龙国空军才能真正掌握制空权,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而且,SHTC-1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我们在某些关键材料领域,具备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先发优势。”

他看向陈广平,眼神坚定:“陈厂长,松州飞机制造厂作为龙国航空工业的骨干,责无旁贷。我们可以从概念设计开始,逐步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例如,先集中力量攻克数字飞控系统、高性能雷达和发动机核心机技术。同时,在气动布局上进行大胆探索,利用风洞试验和计算模拟,验证鸭式布局的可行性。”

“林所长,14所将是航电系统的核心力量。”姜晨转向林浩,“我们需要你们在JL-7A的基础上,继续研发更强大的机载雷达,并着手研究模块化航电架构和数据融合技术。同时,中距空空导弹的雷达导引头,也将是你们的重点攻关方向。”

林浩听着姜晨的部署,眼中充满了兴奋。

他知道,姜晨这是在为龙国航空工业勾勒一幅宏伟的蓝图,而他们,将是这幅蓝图的亲手绘制者。

陈广平深吸一口气,他看着姜晨年轻而充满自信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知道,这条路会很艰难,但姜晨所展现出的远见和能力,让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好!姜厂长!”陈广平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既然如此,我们松州飞机制造厂,愿意承担起这个重任!我们将立刻组建下一代战机项目预研团队,并向上面汇报,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投入!”

林浩也立刻表态:“14所也绝不掉队!我们会在航电和导弹导引头方面,全力以赴!”

三人相视一笑,虽然前路漫漫,但此刻,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挑战的决心。

林浩见他俩讨论得如此投入,甚至当起了后勤兵,默默地给他俩端茶送水,确保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这场关于龙国航空工业未来的战略讨论。

他知道,自己此刻能做的,就是尽力支持这两位正在描绘龙国蓝天梦想的领路人。

会议室外,松州机场的跑道在晨光中逐渐清晰,一架架战机蓄势待发。

而会议室里,一场关于龙国航空工业未来命运的讨论,正在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