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虽然美好,但是那也是之后的事情。
而现在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次次的武器研发过程中,向上面证明自己的“能力”。
视察新厂地址三天后,当盖着军区红色印章的正式批复文件和随之而来的十万元专项预研经费到达龙阳军工厂时,姜晨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这不仅仅是资金和许可,更是来自最高层级的信任背书和战略决心。
他知道,属于“焚风”的时间,已经正式开始。
无需任何犹豫,甚至在王厂长激动地拍着他肩膀、畅谈新厂区宏伟蓝图的时候,姜晨的意识已经再次沉入那片神秘的系统空间。
“系统!目标确认:兑换【‘焚风’一型云爆武器系统-完整设计蓝图基础制造工艺包】!”
“动用项目代号‘JH-751-焚风’专项经费额度!”
【指令已接收……项目代号JH-751-焚风已验证……专项经费额度(拾万元)已确认可用……】
【开始执行兑换:‘焚风’一型云爆武器系统-完整设计蓝图基础制造工艺包……】
【所需额度:龙国币伍仟圆整(¥5,000.00)……】
【账户额度充足,执行扣除……】
【滴!扣除成功!剩余项目额度:玖万伍仟圆整(¥95,000.00)。】
【兑换完成!相关数据包已开始传输……警告:数据量庞大,包含高危化学物质配方及精密爆炸序列,请宿主确保在安全环境下接收与解析!】
几乎在系统提示音落下的瞬间,一股远比接收“前哨一号”雷达资料时更加汹涌澎湃、也更加……炽热狂暴的信息洪流,如同决堤的岩浆,猛烈地灌入姜晨的意识深处!
不再是相对“冷静”的电路图、机械结构和电磁波理论。
这一次,是关乎物质剧烈相变、能量瞬间释放的终极奥秘!
从环氧乙烷、硝化甘油醚到高能金属粉末(铝、镁、硼),各种主燃料、敏化剂、稳定剂的精确配比,如同流动的化学方程式在他脑海中演绎着能量的聚变;
燃料如何在高压下以最优化的微米级液滴或粉末形态,通过特殊设计的多孔喷嘴或爆炸驱动活塞,在短短几十毫秒内均匀弥散于空气中,形成浓度恰到好处、随时准备殉爆的致命云雾——这涉及到复杂的流体力学计算和精密的弥散装置结构设计。
然后是引爆!
不是简单的一点了之,而是需要一个极其精密、可靠、带有毫秒级延迟和多点同步起爆功能的引信系统!
它要在弹头撞击或达到预定距离的瞬间被激活,先触发微型的、定向抛洒的分散装药,紧接着,在燃料云弥散到最佳状态的那一刹那,精确无误地引爆位于云雾中心或边缘的多个起爆点,确保整个云团在最短时间内发生最充分、最剧烈的爆炸燃烧!
这其中的时序控制、保险机构、抗冲击设计,复杂程度堪比精密的瑞士钟表,但又必须承受发射时的巨大过载和战场的恶劣环境!
还有发射装置本身,如何利用平衡抛射体或简化的无后坐力原理,让一个重达8公斤的战斗部能够被单兵轻松肩扛发射,同时将后坐力控制在人体可承受的安全范围内?
这又涉及到发射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精妙平衡。
最后,是无处不在的安全规范和警告!
高能燃料的危险性、静电防护要求、储存运输条件、引信的冗余保险设计、未爆弹的处理规程……每一条都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不容丝毫差错!
系统终归只是系统,如果制造过程中因为马虎除了差错,该炸还是得炸。
这股知识洪流,炽热、澎湃、精细入微,又带着一种冰冷的、毁灭性的力量感。
当它最终完全融入姜晨的记忆库时,姜晨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控的核聚变,每一个神经元都因为过载的信息而微微刺痛,但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和创造欲,也随之油然而生。
“焚风”一型的每一个细节,从分子结构到宏观装配,此刻都如同掌上观纹般清晰地呈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不再需要摸索和猜测,他拥有了完整的、经过系统优化验证的“真理”!
“小姜?小姜?想什么呢?”王德贵的声音将姜晨从意识的海洋中拉回现实。
姜晨猛地回过神,眼神中的光芒让王德贵都微微一怔。“没什么,厂长,”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我在想,时不我待,‘焚风’项目必须立刻启动!我要马上回06车间!”
不等王德贵再说什么,姜晨已经拿着那份刚刚到手的批复文件,转身快步冲出了办公室。
他现在一秒钟都不想耽搁,他要立刻将脑海中的蓝图,转化为车间里轰鸣的机床能够理解的语言!
接下来的几天,姜晨几乎是住在了06车间和自己的书房里。
白天,他指导着王师傅和另一位眼神极好、双手极其稳定、被大家尊称为“眼睛师傅”——严景——的老师傅(这位严师傅以前是厂里负责维修精密仪表和钟表的老技工,一手装配微小零件的绝活无人能及),继续打磨之前那些“练手”的模拟零件,让他们进一步熟悉高精度加工的感觉。
而到了晚上,在属于自己的那栋小楼里,他就将系统传输给他的、那些以未来标准绘制的复杂三维模型和数据参数,一点点地“翻译”成这个时代能够看懂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维工程图纸。
每一张图纸,都凝聚了他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对现有工艺条件的考量,标注着精确到微米的公差、严格的材料要求和特殊的加工工艺说明。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工作。
他不仅要保证图纸的准确无误,还要考虑到现有设备的能力极限,用最简洁、最清晰的方式表达出设计意图。
往往为了一个关键尺寸的公差标注或者一个特殊工艺的文字描述,他都要反复斟酌,对着系统资料核对良久。
几天后,当第一批真正属于“焚风”核心部件——特别是引信和弥散装置内部那些微小、复杂零件的图纸,被姜晨郑重地交到王师傅和严师傅手中时,两位见惯了各种复杂图纸的老师傅,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姜工……这……这零件也太……太精细了吧?”
王师傅看着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几乎小到肉眼难以分辨的尺寸标注,咂舌道,“这公差要求,比咱们给十四所加工的雷达构件还要高好几个等级啊!特别是这里,这个微型拨叉,厚度才零点几个毫米,还要在上面开槽……这……”
严师傅则戴上了他那副特制的高倍放大眼镜,仔细研究着引信内部一个类似擒纵机构的零件图,眉头紧锁:“这个零件的形状太不规则了,材料要求是高强度弹簧钢,还要保证极高的表面光洁度……用咱们现在的刀具和磨料,恐怕很难一次成型,废品率会非常高。”
姜晨没有否认难度:“是的,这些零件的加工难度非常大,可以说是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最高级别。但它们是‘焚风’武器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引信部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把它啃下来!”
他指着那台如同“镇车间之宝”的AF-85光学坐标镗床:“王师傅,引信和起爆器里那些形状最复杂、精度要求最高的微型零件,还得靠您在这台宝贝上一点点‘磨’出来!我们之前练手的经验,现在正好用上!”
他又转向严师傅:“严师傅,那些需要极高表面光洁度的轴、销、以及一些小型的弹性卡锁零件,就要辛苦您在RU-280精密磨床上多费心了。至于一些外壳、支架类的零件,可以用FU-325铣床配合加工。”
“放心吧,姜工!”王师傅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有这台好机器,再加上咱们之前练了那么久,豁出去了!保证给您弄出来!”
严师傅也点点头,扶了扶眼镜:“我们会小心的,一定尽最大努力保证精度和质量。”
于是,在接下来的将近一个月时间里,06车间几乎成了龙阳军工厂最繁忙也最“神秘”的地方。
AF-85镗床几乎是连轴转,王师傅和几个精心挑选的徒弟轮班上阵,在姜晨的现场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微米级的进给,加工着那些比米粒还要小的、形状怪异的引信核心部件。
失败是家常便饭,价值不菲的特种钢材变成废品堆在一旁,看得人心疼。
但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对加工参数、刀具磨损、材料特性的更深理解。
渐渐地,合格的零件开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一个个出现在零件盒里。
RU-280精密磨床前,严师傅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全神贯注地打磨着细小的轴和销,火星四溅中,追求着镜面般的光洁和近乎完美的圆度。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舒缓而精准,仿佛不是在操作机器,而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
FU-325铣床也没闲着,加工着相对“粗大”一些的弹体结构件、发射筒的连接部件等。
姜晨则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穿梭于几台机床之间。他不仅要解读图纸、指导加工,还要亲自检查每一个关键零件的尺寸和精度,利用系统知识库快速判断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有时为了一个难以达到的公差,他甚至会亲自上手,调整机床参数,示范操作要领。
他的存在,就像是给这个高难度的项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所有参与者都充满了信心和干劲。
除了机械加工,还有材料和装配。
一些特殊的粘合剂、密封圈,姜晨直接动用项目经费,通过系统以“外购特殊样品”的名义少量兑换出来(这部分花费不大,且容易解释)。
而最核心的燃料配方,他暂时没有透露,只是让后勤部门按照他的要求,采购了一些基础的化工原料,储存在专门的库房,等待后续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