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80章 关于龙阳军工厂的扩建计划

第80章 关于龙阳军工厂的扩建计划(2 / 2)

“哦?”冯教授有些好奇地看着姜晨,“小姜同志,你又有什么新想法了?说来听听。”他对这个总能带来惊喜的年轻人充满了兴趣。

王建国也鼓励道:“小姜,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

姜晨深吸一口气,将昨晚深思熟虑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是这样的。我前天刚回来,就收到了王厂长转交的南云军区冯振国司令员签发的《关于紧急研制新型反炮兵雷达系统的招标通知》。”

他简单复述了通知的内容和前线的迫切需求,然后说道:“我认为,我们龙阳军工厂虽然在雷达领域基础薄弱,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我们刚刚引进了高精度的加工母机,这为制造雷达所需的精密机械结构提供了硬件保障。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前线部队解决燃眉之急!”

他将手中的文件分别递给冯教授和王厂长:“这是我根据招标要求,结合我们厂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对相关技术的一些了解,初步整理的一个研制方案构想和初期资源需求。我将其命名为‘前哨一号’反炮兵雷达项目。”

冯教授接过那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起来。王厂长和陈参谋也凑过来看。

起初,冯教授的表情还比较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对“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宽容。在他想来,姜晨一个学机械的,就算再聪明,对雷达这种高深复杂的电子系统又能有多少了解?多半是一些概念性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吧。

然而,越看下去,冯教授脸上的表情就越是凝重,最后甚至变成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姜晨提交的方案,虽然没有涉及最核心的算法和电路细节(这些他准备后续逐步“推导”出来),但其整体框架、技术路线的选择(虽然他用了相对模糊的描述,如“采用先进的电子扫描体制,结合部分机械扫描以降低复杂度”、“重点攻关高速信号处理和弹道解算单元”等),以及对关键技术难点、所需核心元器件、测试设备、乃至研发步骤和周期的预估,都显得异常的专业和老练!

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外行人的纸上谈兵,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雷达工程师深思熟虑后的产物!

里面提到的一些术语,比如“L波段”、“脉冲多普勒”、“数字波束形成”(虽然姜晨用的是更隐晦的说法),甚至对所需测试仪器“带宽”、“频率范围”的具体要求,都精确到了点子上!

“这……这是你……你一个人搞出来的?”冯教授猛地抬起头,镜片后面的眼睛瞪得滚圆,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个年轻人,不是学机械的吗?

怎么会对雷达技术,特别是这种尖端的相控阵雷达(冯教授从字里行间已经隐约看出了端倪)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这已经超出了“天才”能够解释的范畴了!

按理说,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积累,是不可能提出如此专业和具体的方案的!

王建国和陈参谋虽然不如冯教授专业,但也看出了这份方案的不同寻常之处。

至少,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目标明确,看起来……好像真的有那么点可行性?

“主要是根据军区的招标要求,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和思考,做出的一个初步构想。”姜晨谦虚地回答,同时心中也暗自捏了把汗,看来系统给出的方案,即便是简化描述,其专业性也足以震惊内行了。

“学习和思考?”

冯教授喃喃自语,他摇了摇头,显然不完全相信这个解释,但也没有追问下去。

他知道,有些天才确实不能以常理度之。

他在it留学的时候也见过不少类似的天才。

其中也不乏一些龙国人。

难道姜晨也是这样的天才?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那份方案,特别是后面列出的资源需求清单。

“初期启动资金五万元……高稳定性晶振、微波介质板、铁氧体材料……100MHz示波器、L波段信号源、频谱分析仪……”冯教授一边看一边念叨着,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这些东西,确实都是研制雷达必不可少的,而且很多都是国内紧缺或者干脆没有的。

这小子,连需要什么都摸得这么清楚!

过了好一会儿,冯教授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将文件放下,看向姜晨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欣赏,更有浓厚的兴趣。

“姜晨同志,”冯教授的语气变得非常郑重,“我得承认,你这份方案……让我非常震惊!非常非常震惊!虽然我不是雷达专家,但我也能看出这份方案的专业水准和巨大的潜力!你提出的技术路线,虽然极具挑战性,但方向是对的!是符合未来雷达发展趋势的!”

他顿了顿,看向王建国和陈参谋:“反炮兵雷达,确实是前线急需的关键装备!军区下了死命令,要求我们尽快拿出成果。本来,我们主要的希望是寄托在几个老牌的电子研究所身上。但现在看来……”

他再次看向姜晨:“或许,你们龙阳厂,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惊喜!特别是,你们刚刚引进了先进的精密加工设备,这对于制造雷达天线等精密机械结构,是巨大的优势!”

“当然,”冯教授话锋一转,变得非常务实,“这个项目难度极大,绝不是你们龙阳厂一家能够独立完成的。资金、人才、设备、关键元器件……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他拿起姜晨的方案:“但是,你这份方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和思路!我会立刻把这份方案带回去,向军区领导和兵器工业部的相关专家进行详细汇报!并且,我会尽力协调,看是否能够组织我们系统内的电子研究所,比如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专攻雷达与电子系统),或者安西应用光学研究所(在精密光学和信号处理方面也有很强实力)等单位,与你们龙阳厂进行合作研发!”

“合作研发?”王厂长也是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果能得到那些专业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成功的希望无疑会大大增加!

而能够参加这种大型合作项目,对于龙阳厂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经验积累。

无论成不成,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合作研发!”冯教授肯定地说道,“你们龙阳厂,可以发挥你们在精密机械加工、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承担雷达的结构制造、总装集成、以及部分非核心电子部件的生产。而核心的电子技术难题、关键元器件的研制或采购、以及复杂的软件算法,则由专业的研究所来主导攻关!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样,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他看着姜晨,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小姜同志,你这个想法提得非常好!也非常及时!我会全力推动这件事!至于你提到的启动资金和设备问题,我也会一并向上级反映,争取政策倾斜!如果这个合作项目能够确立,这些问题应该都能得到解决!”

得到冯远征教授如此肯定的答复和承诺,姜晨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

虽然合作研发意味着项目的主导权可能不完全在自己手中,但这也是现阶段最现实、最可行的路径。

能够借助国家级的科研力量,总比自己闭门造车要强得多。

而且,只要能参与其中,掌握部分核心环节,借助系统的辅助,他依然有信心在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龙阳厂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和技术积累。

“谢谢冯教授!”姜晨真诚地说道,“我们龙阳厂一定全力以赴,配合好兄弟单位,争取早日把‘前哨一号’研制出来,送到前线去!”

王建国也激动地表示:“请冯教授放心!只要上级决定让我们干,我们砸锅卖铁也一定完成任务!”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建设新厂区的宏伟蓝图,加上研制反炮兵雷达的尖端挑战,两件大事交织在一起,让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充满了机遇与希望的气息。

冯远征教授又与他们商讨了一些合作研发的初步设想和需要协调的事项,并约定尽快安排相关研究所的专家前来龙阳厂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对接。

临近中午,冯教授才在王厂长和陈参谋的陪同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龙阳军工厂。

他的行囊里,除了对63式步枪的肯定,更装上了一份来自姜晨的、可能改变龙国反炮兵雷达研制格局的、沉甸甸的方案。

姜晨站在办公楼前,目送着冯教授的车远去,心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