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漕运中的种种弊端尽数道出——官吏层层盘剥、船夫消极怠工、河道淤塞无人治理、遇水患则束手无策……这些问题,与慕卿晨和韩曦钰在漕运码头查到的情况不谋而合
更印证了他们的判断:漕运改革,必须从整顿吏治、疏通河道、规范运价三方面入手。
慕卿晨端坐主位,面色凝重地听着,时不时询问细节。
待众人说完,他起身沉声道:“诸位放心,此次本太子与太子妃前来江南,便是为了解决漕运弊端。
即日起,东宫将成立漕运督查组,由户部尚书林高阳牵头,严查沿线官吏贪腐之事;同时,调拨银两,组织百姓疏通河道;此外,制定统一的漕运运价标准,严禁船夫漫天要价、官吏额外勒索。”
话音落下,议事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商户们纷纷起身鞠躬:“多谢太子殿下!多谢太子妃娘娘!我等愿全力配合东宫,共渡难关!”
韩曦钰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稍稍安定。
可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沿线官吏盘根错节,想要彻底清查,绝非易事。
与此同时,回春堂的后院小屋内,沈之砚正小心翼翼地给母亲喂药。
老妇人经过两日的精心照料,气色好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般咳得撕心裂肺,眼神也渐渐有了光彩。
“之砚,那两位恩人,你可打听清楚了?”老妇人拉着儿子的手,轻声问道。
沈之砚坐在床边,握着母亲枯瘦的手,眼中满是感激:“娘,我打听清楚了,他们是当朝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娘娘。昨日议事堂的事,整个临安镇都传遍了,太子殿下要整顿漕运,为百姓做主呢!”
老妇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娘娘是大仁大义之人,我们能遇到他们,是天大的福气。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娘,您放心,我记住了。”
沈之砚重重地点头,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
这些日子,他一边照料母亲,一边潜心苦读,白日里帮医馆抄录药方,换取微薄的报酬,夜晚则挑灯夜读,哪怕双眼布满血丝,也不肯有丝毫懈怠。
他知道,只有金榜题名,才能有机会报答太子与太子妃的知遇之恩,才能真正为百姓做些实事。
可他没想到,机会竟来得如此之快。
这日傍晚,沈之砚外出给母亲买米,路过镇口的漕运码头时,无意间听到两个官吏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