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大屏幕前,点击遥控器,一张导弹剖面图显现出来。
\"'长空-9'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头,意味着它发射后可以完全自主寻找和跟踪目标,发射飞机可以立即脱离,执行规避或其他任务。这种'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在现今的空战中是革命性的。\"
他的手指轻点图像中导弹的前端,\"这里是小型化的主动雷达制导头,基于我们刚刚突破的相控阵技术,体积小,功耗低,但搜索和跟踪能力极强。\"
手指移动到中段,\"改进型固体燃料发动机,推力比现役型号提升40%,燃烧时间延长30%,这使得'长空-9'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以上。\"
最后指向尾部,\"矢量推力控制系统,配合前端的气动控制面,赋予导弹超过30G的瞬时过载能力,几乎没有飞机能够通过机动摆脱它的追击。\"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些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款新型导弹,而是一个全新的空战概念——超视距、全向攻击、发射后不管,这些在现今的空战教条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林工,\"张所长犹豫着开口,\"理论上,这些都很美好,但实际上...要把这么多前沿技术整合到一枚导弹中,难度太大了。特别是主动雷达制导头的小型化,以及高过载下的控制系统稳定性...\"
林舟没有争辩,而是直接问道:\"有靶场和靶机吗?\"
这个突然的转变让会议室内的人都愣了一下。
\"当然有,\"宋将军回应道,\"西北靶场可以安排...\"
\"很好,\"林舟点点头,\"那就造几枚原型弹,打给你们看。\"
简单直接的话语,却带着一种不容质疑的自信和力量。会议室内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一时间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下周五,西北靶场见。\"林舟收起文件,仿佛这件事已经定下来了。
会议就这样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结束。当与会者们离开时,脸上的表情复杂而微妙——既有对林舟狂妄自信的怀疑,也有对他可能再创奇迹的期待。
西北靶场,一处隐藏在大漠深处的军事基地。
过去的一周里,这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建设。按照林舟的要求,一整套全新的导弹发射和跟踪系统被紧急安装;数十名顶尖技术人员日夜不停地工作,将林舟设计的\"长空-9\"原型弹从图纸变成了实物;空军的精英飞行员们也在秘密集结,准备执行这次神秘的测试任务。
测试当天,天空晴朗无云,能见度极佳,是进行远距离导弹测试的理想天气。
观测塔台内,坐满了各级军方将领和技术专家。宋将军站在最前排,手持高倍望远镜,表情凝重;张所长和他的技术团队守在各种监测设备旁,时刻准备记录每一个数据;赵部长则坐在角落,脸上难掩紧张和期待。
林舟是最后一个到达的。当他走进观测塔台时,所有人都不自觉地站直了身体,眼中满是敬意。经过两次技术奇迹,这个年轻人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近乎神话的地位。
\"准备工作完成了吗?\"林舟直接问道,声音平静如常。
\"一切就绪,\"靶场指挥官回答,\"靶机已经准备起飞,发射平台也已就位。\"
林舟点点头,\"开始吧。\"
随着一声令下,测试程序正式启动。首先是靶机——一架改装过的老式轰炸机缓缓升空,按照预定航线飞向远方。在它身后,挂载着特殊信号发射器和记录设备,用于模拟敌机的雷达特征和飞行数据。
\"靶机已按计划起飞,\"通讯员报告,\"目前高度5000米,速度450公里\/小时,航向270度。\"
\"发射平台准备。\"林舟下令。
在靶场的另一端,一辆特制的发射车缓缓移动到指定位置。车上装载着那枚神秘的\"长空-9\"原型弹,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观测塔台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靶机距离发射点30公里,\"通讯员继续报告,\"进入预定攻击区域。\"
林舟转向宋将军和张所长,\"各位,请注意观察。这次测试将展示三项关键能力:一是离轴发射能力,导弹将以45度角偏离靶机方向发射;二是主动雷达搜索能力,导弹将自行寻找并锁定目标;三是超视距攻击能力,整个过程靶机都不会进入目视范围。\"
这番话让观测塔台内的军官们交换了惊讶的眼神。离轴发射?自行搜索锁定?这些概念在当前的空战理论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发射平台就位,\"通讯员的声音再次响起,\"导弹预热完毕,准备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