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马上发现,这些数字是相互矛盾的。一个自然年,竟然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数据。
“两组数据,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对方比划着解释道,“增速快的这组数据,是以产品价值量为指标;增速放缓的这组,则是以标准实物产量为基本指标。”
随着对方的解释,乔木也知道究竟发生什么了。
因为出口导向型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对产品价值的关注度更高,戌吊的劳动生产率数据,一直以来都是以产品价值量为统计指标的。
这项数据更多体现货币衡量标准下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而另一项基于标准实物产量的数据,则更倾向于体现企业与劳动者生产能力本身。
通过这两组数据能够直观地看出,齿轮厂创造的经济效益依然在快速提高,但生产能力的提升却在迅速放缓,已经趋于停滞。这两个数据甚至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
“这个现象是不该出现的,因为这些年在技术开发局的支持下,咱们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一直在进步。但它就是发生了,”龟井智吾无奈地说,“而且不止齿轮厂,越来越多的工厂都出现类似的情况了。这种情况已经具有普遍性了。”
待对方汇报完毕后,农业部首责内藤耀也举手:“我就说一点。农业与畜牧部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没有工业部那么明显……”
“工程部也一样。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有限。”
“我们贸易部没有劳动生产率,但损耗率这些年又开始抬头了。不明显,也不确定是否会常态化,但我觉得还是该提一下。”
乔木眉头紧蹙。很明显,相关部门发现这个情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为是各部门自己搞的统计工作,并不需要向他汇报。
而且还没有影响到真正核心的、基于产品价值量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所以这件事并不算当种趋势的担忧。
于是这几年一直各自采取一些措施,没有上升到公共事务会议,作为正儿八经的大议题来讨论。
“找到问题的症结了吗?”
几名首责交换了一下视线,还是龟井智吾代表发言:“我们几个有关部门开会讨论过,也做过调研。我们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基层的劳动组织模式与生产管理能力,普遍进入了瓶颈期。”
对这个回答,乔木却不置可否。
他也是做企业管理的,还做了两辈子。管理进入瓶颈,最多是工作效率增长停滞。
眼下的状况也确实是基于标准实物产量的劳动生产率几乎停滞了。可正如龟井刚才提到的那样,这些年戌吊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一直在进步。
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还濒临停滞,就意味着构成要素中,一定有某个要素在大幅下降。
只有这样,才能抹掉生产技术与工艺提升带来的增长。
这绝不是一个“瓶颈期”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