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七年,12月20日,太原新城。
清晨的寒气尚未散尽,山西大学新校区的主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
灰砖红瓦的建筑群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坚实而恢弘,与远处榆次城低矮的旧式屋宇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是这座由师生亲手参与建造的新家园正式落成的日子。
建筑工程系的刘振涛同学站在人群前列,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面前礼堂外墙那平整的砖缝。
就是这里,几个月前,他和同学们还在为地基的水平线争得面红耳赤,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好,好了又破。
此刻,他凝视着那高耸的罗马柱柱顶,那里有一处极细微的修补痕迹,是他在一次夜间赶工时不小心磕碰留下的。
这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是他和同学们用汗水、甚至偶尔混合着泪水浇铸出来的。
他的胸膛里充斥着一股难以名状的热流,是自豪,更是一种沉甸甸的归属感。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纸上画图的学生,他是这片土地的塑造者之一。
头发花白的文科教授赵启明先生,扶了扶眼镜,环视着这片崭新的天地。
他的目光掠过那栋即将入驻的、拥有巨大玻璃窗的文学院大楼,再对比记忆中老校区那昏暗潮湿的斋舍,心中感慨万千。
他最初对让学生“搬砖头”是颇有微词的,认为有辱斯文。
但此刻,看着身边这些年轻面孔上那不同于寻常书生的、混合着书卷气与实干锋芒的神采,他恍然明白了什么。
这不仅仅是校舍的变迁,更是一种精神的塑造。
这些亲手建起学堂的孩子,未来会以怎样的气魄去建设这个国家?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希望。
来自江南水乡的李婉清,是首批全国扩招入学的女学生之一,就读于新设立的化学工程系。
她裹紧了并不算厚实的棉袍,北方的严寒让她有些不适应,但她的眼睛却亮得惊人。
广场中央旗杆上飘扬的校旗,图书馆门前那宽阔得可以奔跑的台阶,还有那些以力学楼、机电馆命名的、功能明确的建筑,一切都充满了锐意进取的气息。
这与她南方老家那所只教诗文女红的女子学堂,仿佛是两个世界。
她紧紧抱着怀里的新教材,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留下来,在这里扎根,学一身真本事。
校长在台上讲话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回荡,但许多学生并未完全听进去。
他们的注意力被更实在的东西吸引着:
脚下平整的水泥地,头顶无需木柱支撑的宽阔穹顶,窗户上那一片片明亮得晃眼的玻璃——这些,都或多或少有着他们自己或同窗付出的痕迹。
“……此非止校舍之新成,实为治学路径之新辟!”校长的声音高昂起来,“尔等今日立于此地,便是我中国新生之力量!”
掌声雷动。
这掌声格外真挚,因为它不仅是为讲话而鼓,更是为自己、为这片共同奋斗过的土地而鼓。
典礼结束后,人群并未立刻散去。
学生们三五成群,兴奋地指着不同的建筑,交流着各自参与建设时的趣事和糗事。
刘振涛被几个学弟围住,听他讲述礼堂大梁吊装那天的紧张情景。
李婉清和几个新认识的女同学一起,走向那座拥有崭新实验设备的化学楼,眼中充满了期待。